第九十六章 区区少年论国策 (第2/2页)
,只怕会让宋危清落下与常人无异的印象。要想令宋危清刮目相看,就得说一些耳目一新的东西。 陈有知心下已定,娓娓道出:“不知陛下可听说过绝长补短,不宜絮接的道理?” “何谓絮接?”宋危清当政二十年,还是第一次听见这么个词。 “絮者不比金玉,乃为败也!方今天下,三国鼎立。北荣坐拥沃北,拥有天下最大的草料场燕云十六州,兵甲百万,战马无数,其军事实力堪称当世第一强国。纪圣地处东南,南下多江河,其兴修运河,打通南北,交通运输便利,商贾多居,其经济实力堪称当世第一富国。反观我大名……”陈有知突然沉默了。 “大名如何,说来,朕恕你无罪。”宋危清似乎知道陈有知接下来要说什么,所以才恕他无罪。 陈有知继续道:“大名地处巴蜀,巴蜀多山,运输艰难,进出如越天穹,守余而攻匮。军事与经济更不比北荣、纪圣两国,况且南方仍有蛮国作祟,巴蜀未统,后顾仍忧,长此以往,恐生大祸!” 蜀地多山,自有天险,足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世人无不羡慕。可世人却不知道,天险不仅抵御了外敌进攻大名,同时也阻碍了大名北上南下。 堂堂一大国,若是始终偏居一隅,闭关锁国,迟早有一天,无需外敌攻打,其自身便会瓦解。 “依你的意思,莫非是说我大名永无出头之日,永远都要被困在这深山老林之中了?” “不!”陈有知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有知认为大名必将问鼎天下。” “为何?” “因为我大名上有明主,中有贤臣,下有良民,此三者乃我大名问鼎天下之基!” “好!”陈有知的一番话说得人热血沸腾,就连宋危清也不禁拍桌奋起。 “好一个明主、贤臣、良民,陈有知你这番话说到朕的心坎里去了!朕的军队虽不及北荣精良,国家不及纪圣富有,可朕手中有人心,人心即是大义,朕誓要以此为万世开太平!”
“吾皇尧舜重生,禹汤在世。一统天下,开万世太平。”不论是般若海还是内侍,亦或是温老,皆齐声应答。王霸之气,隐隐有紫薇入主命格,就连陈有知也忍不住侧目,此时的他似乎明白师尊为何执意让他留下了。 激动归激动,热血归热血。宋危清很期待陈有知接下来会说些什么。 陈有知继续道:“人心固然是强大的,但是这种强大与国力无可分割。而大名既不能学北荣兴建草场提升军队战斗力,也不能学纪圣兴修运河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因为这些措施对于两国来说是金玉,但是对于大名来说是败絮。” 蜀地多山地,兴修草场和运河极难,劳民伤财,以大名如今的国力,根本消耗不起。 “绝长补短,不宜絮接。学习别国的长处,决不能照搬照抄。有知学艺有成,也曾周游蜀地,领略过我大名的盛世江山。有知发现,我大名唯一兴盛,且远超别国的在于农桑。农桑之事可大可小,农业产粮,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农业能够提升大名的军事实力。桑业缫丝,可雇善织者,制成绝美锦缎,销售各国,如能成功,桑业定能提升大名的经济实力。” “此皆拙见,言语不当之处,还望陛下宽恕。”陈有知说完躬身一拜。 宋危清陷入沉思,良久不言。大力兴农是他提出的,效果良好,大名近年的收成此以往高出了三成不止。桑业他却没有过多注意,不过听上去可行性很高。 “依你之间,眼下大名需要做甚?” “兴农练兵,讨伐南蛮亦或是围剿清平贼。” 宋危清眉头一皱,他也早有讨伐南蛮之意,可是王洛川的五战论令他迟迟不敢兴兵。而清平贼虽然战力弱小,但也号称百万之众,朝廷连年攻打不下,损兵折将。不论是讨伐南蛮,还是围剿清平贼,对于目前大名的国力来说难如登天。 陈有知看出他有疑虑,但他并未急于开口,身为臣子不可越俎代庖,替君王决断,否则容易在君王心底种下疑心的种子。 “哈哈!般若海你有一佳徒啊!”宋危清没有回答,反而岔开了话题。 “陈有知,朕命你为冼马官,你可愿意?” 冼马官,即太子冼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 陈有知,心中思量,如今大名没有太子,只有一位名义上的太子,大名皇长子,魏王宋英誓。这位魏王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了军营,近日来听说她在邺卢关立下大功,现今被召回名都。听宋危清的口气,似乎是要正式任命他为太子,而自己被任命为太子冼马,看来做父亲的要为自己的儿子铺路了。 再看这位名皇时,陈有知发现他根本看不透宋危清。 “浔江楼一事尽快解决,人一定要给我带回来,失了一根头发,拿命来填!”名皇的声音冰冷,不容置疑。 “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