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信任 小丑 (第2/2页)
他顿了一顿道:“黑齿将军,亦有嫌疑。末将本想与周兄暗中查明是谁,再行汇报。可如今……大都督真应了黑齿将军所请,万一真是他,此去必然无回。黑齿将军乃世之名将,智勇双全,让其而归,统率贼众,后果不堪设想。” 赵持满话音一落,帐内气氛倏然一紧。 顾兰、贺庆豪、孔成等将纷纷反对。 这并非出于私心,而是真的承认黑齿常之的实力。 黑齿常之就是一只猛虎,放虎归山,遗患无穷。 陈青兕却道:“好了,此事休要再提。本督相信黑齿将军,若黑齿将军真是传信之人,他射向阶伯的那一箭,换成本督后心,本督只怕早已殒命当场。黑齿将军不是这般行径的小人,此事就交给黑齿将军吧。本督也念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愿妄造杀戮。” 黑齿常之本已不抱希望,但听陈青兕此言,他深深作揖道:“末将必不负大都督信任。” 他说着对着帐内与自己不友善的诸将作揖,退出了帅帐。 陈青兕挥手制止了诸将讨论此事,而是道:“残余小贼,无须多费口舌。倭国袭击我熊津才是大事,跳梁小丑,竟敢以rou身来撼天威,不将他们留在熊津,如何跟陛下交待?” 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带着些许激动。 他的城府很深,可一说到倭国的时候,言语中会不自觉的透露出几分莫名的情绪。 诸将也说不出来是什么感觉,好像有激动还有仇恨厌恶痛快,诸多感觉混为一处。 总而言之,诸将都能感受到陈青兕这位大都督对倭国的重视。 这一仗,陈青兕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不但运筹帷幄,破敌于掌骨之间。面对阶伯舍生忘死的一击,还亲自率部冲锋,以弱克强,足以令他们信服,皆肃然听命。 至于陈青兕劈出了两道火焰什么的,他们是不信的,以为是花了眼,毕竟,非亲眼所见,正常人谁信这个。 便在陈青兕做好一切调度的时候,处在儋罗岛的后将军越国守阿倍比罗夫还未出发。 他过于贪婪,亦过于自信,不愿给百济复国军做嫁衣,低估了唐军的实力,也高估了复国军的实力。 在他看来,百济军就算不敌唐军,也不至于五万兵一战而灭,多多少少能够坚持几日……
只能说孙膑如果看到自己的计策这样被倭国人仿造沿用,保管活过来再气死一次。 阿倍比罗夫也担心百济或者唐军败的太快,也没有多休整日子,只是耽搁了两日,方才率部出海。 四万兵,一千余艘海船…… 阿倍比罗夫高居双层大舰之上,看着身后浩浩荡荡的大军,意气风发,对着身旁的朴市秦造田来津说道:“此战要让天下人知道我日本勇士的武名!” 朴市秦造田来津是中原乱世渡海来的秦氏子孙,附和道:“越后守大有中原祖逖中流击楫的魄力,此战定能一战功成。” 他在一旁附和着。 全然如同昔年的夜郎国一样。 唐朝的水师有战舰、海鹘、蒙冲、黄龙、双利、平乘、八棹、舴艋、子,船上还配备了纵火器,一艘战船可载六七百人…… 这是大唐跨海而战的资本所在…… 而阿倍比罗夫所在的帅舰是由百济赠送的遣唐使船改良而来。 遣唐使船一艘只能载一百二十人,经过改良之后,存放了不少兵器箭矢,载人数反而减少至一百人。 这种遣唐主舰,还只有一艘,余下的多是只能容纳二三十人左右的平底狭长船。 双方正要在海上对上,完全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历史上刘仁轨四战四捷,将倭国大军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其实算不得什么本事,他真正厉害的是扭转了百济内部的乱局,拨乱反正,抵定了百济的大局。 击破倭国水军,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在白江口这地方,大船的优势过于明显,只是因为打赢的是倭国,才值得书写一二。 但阿倍比罗夫却完全没有这个觉悟,反而看着身后密密麻麻的舟船,看着一个个如狼似虎的勇士,志得意满。 他们一行人速度极快,依旧走白江口这一路线。 他并没有去熊津港,而是沿着白江口而上,打算走水路奇袭熊津城。 熊津城南,高坡。 “大都督!” 斥候快马来到近处,高声道:“倭国兵马已经从白村江逆流而上,他们人数众多,足足有一千余艘小船,人数三四万之多,浩浩荡荡遍布整条江水。” “终于来了!” 陈青兕微微眯眼,其实对付这群倭寇,最好的办法是如刘仁轨一样,直接选择在白村江与之决战。 唐军水师船大坚固,在海上欺负倭国的平底狭长船,那是一撞一个准。 只是他最后没有选择再来一次白村江之战。 这样太便宜这群倭寇了。 在白村江打这一仗,固然赢的容易,可对于倭国的损伤并不强。 打赢太简单了,但是茫茫大海,逃生的几率太大。 倭国眼瞧不敌,可以立刻逃跑。 狭长船固然无法撼动唐军的大舰,但小船有小船的优势,更加灵活快捷,便于掉头,便于逃跑。 真要落荒而逃,唐军的大舰怎么样也追不上倭国的小船的。 故而这一次陈青兕打算放弃水师的优势,将倭国放入百济境内,要他们有去无回。 当然最关键一点,刘仁轨当时心细百济境内的情况,他只想打退倭国,压根就没有深入考虑。 其实刘仁轨在白江口大胜倭国以后,倭国上下惊恐万分,慌得一批,皆怕唐军乘势进攻他们本土,上下草木皆兵。 不过刘仁轨并没有选择进攻倭国,而是忙于对内稳住百济的局势。 陈青兕却不想这样轻易的放过倭国…… 先将他的四万远征军留在百济的这片土地上! 四万兵,对于现在的倭国,绝对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数字。 他们狼子野心,竟敢觊觎大唐的疆域。 作为孔圣人的传人,岂有不知“十世之仇,犹可报也”的道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