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89章 亡国之兆 (第1/2页)
【亡国之兆】 1,血雨腥风 此前,柴荣谋划伐蜀时,蜀地突降血红色的大雨; 960年,赵匡胤称帝,后蜀皇太后梦见卫圣神龙辞别皇宫; 961年就更邪乎了: 自春至夏,滴雨未下,引起旱灾,旱灾照例又导致蝗灾,蝗灾蔓延到了成都;10月,汉州突发火灾,数百户无家可归,据是从井中蹿出一条火龙,火龙腾空而去,大风持续数日,随后便从上掉下来一个火球,引发了本次火灾,个人感觉更像是陨石坠地;11月,孟昶在题写“兆民赖之”四个字的时候,竟然将“兆”误写为“赵”。 962年,壁州白石县发现巨蛇,长白余丈,粗八九尺…… 总之,各种光怪陆离、牛鬼蛇神。 2,最早的春联 965年春节,孟昶让翰林学士在寝宫门上题写“桃符”,前一年是翰林学士辛寅逊题写的,孟昶嫌其字迹不够漂亮,于是今年亲自上阵,御笔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最早的春联。 这幅春联一语成谶。还没出正月,后蜀就灭亡了,赵匡胤任命吕余庆知成都府,应了“新年纳余庆”,而赵匡胤登基后,其寿诞节就桨长春节”,应了“嘉节号长春”。 另有一是皇太子孟玄喆在其寝室门上题写“降余庆,圣节长春”。 3,“召主收赎” 蜀地有一种习惯,每当人们需要资金周转,就在大门上贴出告示,云“召主收赎”,以便招徕放高利贷者上门典当,类似今的“旺铺出租”、“吉房转让”。 后来,有好事者分析,“召”的谐音是“赵”,“赎”的谐音是“蜀”,“召主收赎”的谐音就是“赵主收蜀”。 4,万里朝 成都的官场流行一种“鞭文化”,文武百官争相把马鞭做的很长,骑在马上,手腕一垂,马鞭能触到地面,这才算高大洋,才算高雅,还给这种马鞭起了一个名字,桨朝”; 蜀地的妇女们也流行一种高高的发髻,越高越美,这种发型被叫做“朝髻”; 蜀地的流行歌手们创作了一首新曲子,长期制霸榜单,名为“万里朝”…… 这也朝,那也朝,孟昶后来果然就踏着万里崎岖山路,朝见子去了。 【伐蜀】 963年,大宋收复两湖地区,将驻两湖的后蜀外交人员遣返。前文有云,表面是向后蜀示好,实际则是借用他们之口向蜀人描述大宋泰山之势与统一之志,让后蜀掂量掂量,早择福祸。 孟昶果然破防了,在宰相李昊的劝下,终于准备派遣使节向大宋称臣。 正当此时,枢密使王昭远却跳了出来,极力反对。 王昭远是孟昶的嫡系心腹,后文还会详述,正因他是孟昶的心腹爪牙,所以官运亨通、火箭上升,无尺寸之功而骤升枢密使高位。于是,他的幕僚张廷伟劝他,你素无勋业,而骤然升为枢密使,文武百官对此三道四,若不在此时建功立业,那该如何扭转舆论? 王昭远叹口气,我也明白这个道理,我不是不想出风头,可我该如何建功立业呢? 张廷伟给出的建议就是勾结北汉,相约南北夹攻,使中原背腹受敌,然后趁机侵占关西、关症甚至关东地区,问鼎中原。 王昭远深以为然,为了“建功立业”,他义无反关将后蜀拖入火坑,将全国人民作为他升官发财的赌资。他极力建议孟昶向长江上游增派兵力,扼守峡路,分守险要,然后联合北汉,如此,进可收关西、争关东,退可保川蜀,万全之策也。 孟昶听从了王昭远的建议,在长江上游增设水师,同时派人秘密联络北汉。 勾结北汉、南唐对抗中原,是蜀地的常规cao作,为什么孟昶还会认为王昭远的提议是一条可行的妙计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孟昶对王昭远的绝对信任,这将在后文详述;二是北汉和他背后的契丹已经在与大宋拉锯扯皮。 近几年,北汉屡屡在sao扰北宋边境,在潞州、晋州等地区均有动作,就在收复两湖之前,大宋打算在扩建益津关的军事据点,还遭遇到契丹名将高勋的sao扰阻挠,最终也没能建成。 北汉、辽与大宋之间断断续续的军事冲突,随时可能升级成大战,此时后蜀的加入很符合北汉、辽的诉求,因此夹攻中原的号召必然会得到响应。 这就是孟昶的底气。 然而就在最近,大宋与契丹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963年8月,驻守大宋北大门的王全斌、郭进、曹彬等进攻北汉的乐平县,三战三胜,攻占乐平,并设置为“平晋军”。北汉搬请辽国救兵,展开反扑,宋军亦增兵备战,结果契丹人发扬鳞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在距离平晋军三十里的地方撤退,北汉自知不敌,也引军退去。 退?来而不往非礼也。赵匡胤派曹彬等人联合晋州、潞州驻军,进入北汉境内作战,占领了辽州、石州和一些边境县城。 西北孤狼——府州节度使折德扆,击退了侵犯府州的数千北汉兵,生擒其卫州刺史杨璘。 北汉接连遭受失败,损兵折将、丢城失地,而他的契丹爸爸又给了来了一个暴击伤害,责之以“三大罪”,咋看都像当初灭晋的套路。北汉被吓坏了,连忙派侄子刘继文出使辽国,赔礼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