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强打工仔_第3章 同路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 同路人 (第1/5页)

    第3章同路人

    第二天清晨的阳光照在高达的脸上,他却因为之前爆发过的情绪波动后,而莫名的感到浑身舒坦。

    与同行的那个少年一番闲谈后,他才知道,原来这个队伍的领头人就是少年的阿爹,叫赵升,算是他们十里八乡十分有名的猎户。

    而且,早年他爹还在雁门当过军吏,也算是当时驻守将军麾下的从属小吏。

    因为当过边军,立过战功,在乡里十分的有名望。所以才能够成为他们一行难民的领袖,带着这些乡民一起南逃。

    他们都是一个乡里户族出来的百姓,几乎都是一个姓氏,沾亲带故的族人。

    携家带口一路南逃,期间也收留过一些同路的外人。

    领头的赵升,又因为曾是官军的身份,十分的厌恶那些造反的黄巾贼众。

    他们是因为有本事,且心中早已有了去处,才没有在半道上就依附了一些流民或者作乱的黄巾部队。

    当然了,他们这样奇怪的队伍,比起那些面黄肌瘦或者本就是失了生计才被迫流浪的百姓团体,本身就不是一个档次的群体。

    他们有亲族血缘纽带,有更正经的身份和去路。而且队伍里还有过半是曾经在边军与胡人打过仗的返乡老兵。

    无论是战力还是组织性,都比很多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才抱团取暖祸害乡里的乱民,强上了不少。

    刚开始的时候,那些黄巾教徒也只是有预谋的向他们的乡人传道,时不时的还会做一些善举,已示太平教的友好。

    后来太平教的势力扩大了,当地的官府便与其有了勾结。

    百姓除了要缴纳朝廷的赋税,贿赂当地的官员外,还要额外缴纳一份太平教的香火钱。

    当时的赵家村又是当地出了名尚武的村寨,自然忍不了如此长期的压迫。

    但他们依旧无法抵抗来自各地涌入恒山郡的流民与黄巾教徒的攻击。

    起初还只是征粮收税,村里的里正,多少还能照拂一二,勉强维持生活。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数月前,那些黄巾贼人竟伙同当地的一些地痞流氓和地方小吏,直接造反了。

    战火从当地的官衙治所一直蔓延到了周边几个村落,恒山郡的诸县不是动乱不安,就是像他们赵家村一般遭到了黄巾教众里应外合的夹击。

    深知事态严重的赵升,只得杀了前来招降他们的黄巾信众,趁乱带着部分乡人一路南下。

    他们一路逃,刻意避开沿途混乱的郡县和黄巾贼寇,为的就是能够投奔目前很可能会接纳他们这伙人的边军袍泽。

    赵升的心里没底,但为了给乡民活下去的希望,他才不得不南下带着族人一起去投奔过去在军中,只见过数面的军中同僚。

    这些年,天下大旱,粮食欠收,恒山郡又遭遇了疫病。

    就在这个时候,黄巾众来了。

    他们传道治病,在百姓中宣扬着跟随张天师就可以活下去的教义,短短数月间就聚拢了大批的流民。

    当时已是满目疮痍的恒山郡,本就,每天都有人为了活下去而背井离乡。

    可当地的父母官却依就没有降低他们的赋税,甚至当起了地方乡绅豪族的走狗,联手侵占了不少百姓们,赖以生存的田地。

    乡里人活不下去了,便大多跟着黄巾众人一起造反了。

    而那些运气稍好一些的农户,也只是成了当地那些豪门大族附庸的佃户。

    东汉末期,地方豪门大族侵占了大多百姓的田地,致使许多百姓流离失所。

    一些善于经营的大族,则通过雇佣和收纳这些流民,快速的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这些种种的因果,最终导致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不再像过去那般紧密。

    地方郡县的发展与安定,也往往只取决于当地地方官员的贤能与否。

    只可惜的是,东汉末年,大部分地方官都是豪门大族自己花钱买的,得到了地方权柄后,也只是为了更好的掌控这个地盘,继续剥削百姓。

    所以即便是赵升这样曾经与国有功的老兵,在这样的世道下,也过得十分的艰难。

    他曾是雁门老郡守皇莆节帐下的百夫伯长,但却因为出身贫寒而无法得到晋升。

    与关外匈奴和羗人战斗了多年的他,早已一身伤病,最后不得已被新来的军中后辈顶了他的位置,回了赵家村。

    他们这些老老实实的农民,原本也只是受了朝廷的征召,从军入了边军,守关数年,同乡上百人,最后归乡的也只有他们十几个百战老兵。

    赵升多年从军打仗,再加上他是皇莆节带出来的兵士,对于朝廷的忠诚,可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他能够学得一身武艺,一半靠的是自己,另一半则是因为在战场上机缘巧合得到了某个隐士高人的指点。

    只不过他返乡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接连遭遇了旱灾与瘟疫。

    当时,他们赵家村一户普通的乡民,定期要缴纳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