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半篇道典惊天下 (第2/2页)
怒喝仿佛是一个导火索,顿时所有大臣都跟炸了锅一样,或互相耳语,或对赵玄一片指责。 “什么无为而治,若是无为,要皇上做什么?要朝廷做什么?” “一派胡言简直是一派胡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你这妖道竟然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有没有把圣人放在眼里?” “一口一个圣人圣人,孔圣人何时说过那些话?” “陛下,千万不要听他妖言惑众,什么道家什么大道,完全是灭人欲” “是啊陛下,若依此法治国,必将民之不民,国之不国,人之不人啊” “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啊” 到了后来,“请陛下三思”这几个字响彻一片,似乎真的担心李元钦会听赵玄的一样。 事实证明,他们已经不再怀疑赵玄有没有什么经世治国之才了,他们之所以这么劝李元钦,完全是感受到了赵玄言论中的威胁 然而以李元钦对赵玄的态度,又岂会听赵玄的话?他们完全是杞人忧天,只可惜,李元钦现在是有苦说不出,面对众大臣的劝解,只能无声沉默。 赵玄却在此时忽地一笑,道:“也罢贫道其实早就知贫道这套理论大家无法接受,故我道家一直避世不出,只与文圣阁武神殿有些联系。既然如此,贫道便勉为其难,再授陛下一套理论:陛下问贫道如何治国,贫道现在告诉陛下,除道之外,还有古仁人之心。何谓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一句话说完,忽然一股无形波动凭空而现,仿佛赵玄话中有什么微言大义,尤其是最后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伴随着那股波动传入众人耳中,就仿佛到头棒喝,让所有人神智一清,寂寂无言。唯有柳元宗,忽然一声闷哼,脸色顿时变得难堪。待众人反应过来,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谁也不敢开口。
废话怎么说? 难道要他们捧赵玄臭脚不成? 之前赵玄的理论他们还可以用儒家精义反驳,但后面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一句每一个字无不透着儒家思想,甚合圣人之言,让他们怎么反驳? 且刚刚那无形的波动,分明是天道授业,微言大义,他们怎么敢反驳? 更何况,能反驳的了才怪了 要知道赵玄最后这一段话可取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是谁?文正公龙图老子最最重要的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圣人 怕不怕? 怕就对了 赵玄就是要让大家怕就是要让大家无法反驳就是要坐实他的帝师身份 你说道爷没有治世之学? 道爷我道家儒家都给你来点,看你还怎么说 你说道爷不是帝师就是反贼? 道爷我偏要当这个帝师当的你无话可说 当然,若非他是帝师还是反贼牵扯到赵家会不会被灭门,他才懒得跟这帮大臣的们瞎逼逼。 但是大臣们哪知道这个? 一个个傻子一般看着赵玄,一副呆呆愣愣,无话可说的表情。不过私下里,却都在权衡利弊,心里面直犯嘀咕。 柳元宗看到众人的反应脸色更为难看,一声冷哼,终于再次开口:“赵玄,其实若想证明你是否有帝师之学,也简单的紧。你只需现场赋诗一首,看那金龙出不出现,是四爪还是五爪,届时一切自明”话音未落,李元钦以眼前一亮。 赵玄却忽然笑了。 那柳元宗没有在他话里找茬,分明是找不出茬来;而旧话重提,则说明他已黔驴技穷 黔驴技穷之后,或许就是图穷匕见了吧? 他如此想着,双眼一眯,道:“柳大人说笑了,其实帝师不帝师什么的,贫道也是昨日才听家妹说的,于贫道心里,并不在意。毕竟我道家乃出世之学,焉能入世治世?诸位大人们也反对不是而那什么金龙诗词,说实话,之前那首菊花赋,也不过是贫道看meimei被欺负,心里一时不忿,才有感而发。写完之后,就暗恨自己动了嗔念,这诗嘛……还是不赋了好。”未完待续。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