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必读书手册_第1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节 (第3/3页)

  书海领航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汉朝时

    儒家将其奉为经典,称为诗经,沿用至今。诗经收入了305篇诗;

    另有6篇只存题目而无内容,叫作“笙诗”。这样实际存在着311个题目,

    305篇诗。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它

    们代表了2500年前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创作。其中最早的诗产生时间约在西

    周初期,最晚则在春秋中叶。就其产生地域而言,涉及现在的陕西、山西、

    河北、河南、湖北等省。作者中有农夫、牧人、士兵,也有贵族和士大夫。

    诗经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问题,过去有所谓“王官采诗”和“孔子删

    诗”的传说。前者就是对大量诗歌最初被采集的解释,后者就是对这些诗歌

    删编成书的解释。关于“采诗”,汉书食货志中讲周王朝派出专门的

    使者在农忙季节到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

    民情。此说大致可信。关于“孔子删诗”,说法见于史记,认为诗经

    是孔子根据是否合乎礼义编选而成。孔子在论语中也讲“自卫反鲁,然

    后雅颂各得其所”。但这种说法受到挑战。左传中记载有人在孔子还不

    到10岁时就已看到了定型的诗经。目前流行的说法是:诗经是周王

    朝经诸侯各国协助采集,最后命史官和乐师整理编选而成。孔子对它进行过

    整理研究。

    诗经作为一部民歌集成,与音乐的联系非常密切。孔子认为一个人

    的修养过程必须经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只有通过音乐将

    高尚的道理感化人心,诗经才能发挥教育人的作用。这可见音乐的重要。

    风雅颂其实就是按音乐特色来划分的,风就是地方乐调,国风即各国土乐的

    意思,类似于今天的“河南调”,“山西调”等。诗经**有15国风。

    雅是正的意思,雅乐即正声,正如周人的官话叫作雅言。颂则是用于宗庙祭

    祀的乐歌,声音较舒缓。综上所述,诗经本是一部歌集,后来因音调失

    传,才变成了一部诗集。

    关于诗经我们还要了解一些术语,如“四始六义”。“四始”指风、

    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后人

    普遍认为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孔子评

    论诗经的一些话也应了解,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指诗

    经思想内容健康高尚,“温柔敦厚,诗教也”,则指它的特色。以后的中

    庸思想由此发源。

    诗经的成就和影响是巨大的,深刻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文学发展。

    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

    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了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

    要把文学看作流连光景、消遣时光的东西。历代民歌都是它的嫡传,从汉魏

    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了这种精神。历代进步文人诸如陈子昂、杜甫、

    白居易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别裁伪体亲风雅”、“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是对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艺术

    上诗经采用四言的形式,大多隔句用韵;篇章结构基本采用复叠形式,

    回环错落,富于韵味。普遍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有形象思维的特征。

    其优秀作品,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又多双声、叠韵、叠字。正如南朝

    刘勰文心雕龙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

    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嘤嘤学草虫之韵。皎日慧星,一

    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虽复思经千载,将

    何易夺。”另外,诗经中提到植物近70种,树、兽、鸟各30种,还有

    10种鱼和20种虫类,这实际上是当时中国较一般的动植物名录。诗经

    不仅本身是一片繁茂的艺术园林,而且后世许多诗歌题材,成语典故均可以

    从此处找到源头。

    诗经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地位已经很高了,类似于今天的大百科全书,

    不仅适用于生活方方面面,甚至被当作应用的格言集和外交辞令。孔子就很

    看重诗的应用价值。他在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

    之名。”大意是说学了诗之后可以去除邪念,与人为善,懂得作人的道

    理,还可以增长见识。他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的话

    连与人交谈都很困难,可见诗的重要。当时诗的作用的确很大。左

    传与国语中记载了许多当时人应用诗的事情。如左传襄公十

    六年中记载:晋平公即位不久,与诸侯宴会于温,请与会诸国大夫赋诗,

    提出“歌诗必类”,意为赋诗必当有表示恩好之意,但齐国大夫高厚引错了

    一句诗,结果晋大夫荀偃大怒,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