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一节 天策上将 (第1/2页)
哈!先称赞了一下作者自己,哈哈! 昨天的四小爆算是一个小激情,今天的两个章节,更是昨日四小爆的一个点睛。 感谢大家!!! ———————————————————————————————— 杀人并不一定要用刀! 杀的人也不一定是人,很可能是羊。 “教化蛮夷,代上苍布下恩泽!”李元兴情不自禁为自己这套理论作了最后的结束语! 代上苍布下恩泽! 李二看着李元兴,越看越喜,特别是最后这一句,代上苍布下恩泽。 这是多么大的成就呀,李二不算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但试问那个皇帝在与天齐的功绩上会不动心。 “武安君不如五郎!”李靖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魏黑子也接口说道:“古有秦时白起,只知杀戮。血流成河,尸骨如山。今有大唐秦王,抚琴弹笑间,百万敌军尽覆灭!” 李二长长的呼出一口气,心中已经下了决心。 “来人,宣王尚书等几位上殿!” 大殿之中并没有整理,书稿依然摆的满地都是,几万枚铜钱散落在地上。 以王及善为首的五位官员依次进入大殿。 他们这几天是心中疑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大殿外等候的时间极长,心中更有多了些焦虑。 此时进入大殿,看到这凌乱的情景倒是有些不知所措。 “朕第一道圣旨,高俭为户部尚书!”李二一句话开口,户部崔侍郎崔君肃的心就沉到了底,他已经在侍郎这个位置忍耐了好几年,总算拿到户部实权,可当这尚书之位却与他无关了。 紧接着,连续六个人的调动的任命,户部崔君肃的心更是落入冰窖之中。 他的亲信全部被调走,调来的自然都是高俭的亲信。可唯独没有动他,这个变化让崔君肃不得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分析当前的形势。 “朕第二道圣旨,崔敦礼为秦王府长史,为秦王开府一事的准备必须在两个月内完成!” 崔君肃是清河崔氏一脉、崔敦礼却是博陵崔氏一脉,虽然都姓崔,可却并不是一家人。 崔敦礼心中的反应没有崔君肃那么巨大,他已经到了审核调任,准备升职的当口上,唯一的意外竟然是秦王府长史。 如果说是一个普通王府的长史,那是一个养老的活。 可秦王府却不是,这是一个极重要的职务。 李二的旨意显然还没有结束:“第三道圣旨,秦王封天策上将。敬德等,除药师之外入天策上将府,魏征为天策上将府长史,调任御史台!李绩为天策上将府司马。其余官员你们上表吧!” 两个长史! 这个安排让人有些意外,至少后面进来的五位他们是肯定搞不清楚的。 李元兴的猜测是,打仗的时候魏黑子是自己的长史,不打仗就去干御史。只是,这个天策上将的封号,难道自己真的要去打仗吗? “五郎!”李二开口问了一声李元兴。 “皇兄!”李元兴虽然是小混混出身,可在关键时候绝对不会掉链子,咬牙撑着也不会让李二失了面子。可他心里却是非常的沉重,这天策上将绝对不是叫着好听的,这是真真正正的重担。 李二冲着李元兴点了点头:“可愿为兄而征战!” 李元兴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明白自己躲不掉,除非永远不再回大唐来。看着李二,李元兴重重的点了点头:“臣弟当为皇兄扫平一切大唐之敌!” “好,好,好!”李二连说了三个好字,然后下了第四道圣旨:“第四道圣旨,从现在开始三个月内,大唐除禁军之外所有的兵马由天策上将府节制,各州府钱粮令至则通,任何处事不利者,重责!” “尊旨!”李元兴还没有开口,李靖等人就已经接下话来。 秦王与天策上将似乎本就是一体的,至少在大唐是这样的。李元兴心中的冲击巨大,但自己从一个出谋划策者变成了一个主事者,肩膀上的担子似乎重了许多。 李元兴站在那里有些发呆,一边是这事情有些突然,另一边却是李元兴知道自己要打仗,那么就需要长时间留在大唐,时间机器的能量消耗或者是其他的问题,李元兴需要去查看一下。 大殿之上,李二在问礼部尚书有关天策府开府的事宜。 而杜如晦则在给王珪讲述着这一次有探子查明,突厥会借新皇登基,趁大唐不稳之时兵犯大唐。而作为鸿胪左少卿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