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激荡1977_第31章:《雪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1章:《雪国》 (第1/2页)

    “都要了,你们凑票,我出钱!”

    有小几百稿酬傍身,偶尔豪爽一回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在燕大,日常花销几乎不用自己出钱,每月15.5元的补助,外加免费发放的票证,使得他的稿费收入几乎可以全部转化为储蓄。

    说起银行储蓄,79年之前的国内银行仅有人民银行一家,要存钱也并不是使用存折存入,而是在办理业务之后,由银行方面签发一张标有日期的人民银行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单。

    聂子航手里,就有一张这样的储蓄存单。

    除了之前拿到的几百块稿费,他后续寄往《上沪文艺》的整部《潜伏》稿子有近十万字,等到这部分的稿酬到手,在1978年,聂子航已经能算得上是“脱贫致富”的典范了。

    六个人,要了一张大圆桌,陈立业额外要了两小瓶米酒。饭菜上齐,他亲自为在做的编辑部同志们斟上一小杯米酒:

    “大家都能喝一点儿的吧?”

    几位女同志表示酒量尚小:“能沾一点,但肯定比不过你们这仨大老爷们。”

    聂子航与陈跃岷相视一笑,这位不大爱说话的陈编辑,却是编辑部里十分可靠的帮手。

    做事一丝不苟,发言也常常能给出有用的建议。

    两人率先碰了一杯,等饭菜上齐,聂子航举杯道:

    “来!庆祝咱们《燕园杂谈》第一期顺利开刊!”

    “祝我们的《杂谈》红红火火,更上一层楼!”

    众人无一不沉浸在喜悦热闹的氛围中,觥筹交错间,几杯酒迅速见底。张曼玲是女同志中喝酒最上脸的一位,红扑扑一张脸,高兴笑道:

    “对了,燕大毕业以后,你们有没有什么人生规划呀?”

    人生规划,聂子航上一回真心实意地聊人生规划,还是在后世读大学的时候。

    那会儿的毕业生,就算从名牌高校毕业,压力一样很大——校招怎么样、工资高不高、该去哪个城市生活。

    工作了之后,身边人的话题就渐渐演变成了房贷车贷,要不要结婚,彩礼多少,要不要生小孩……

    逢年过节时亲戚催婚、聊收入、谈存款,如果家里有老人进了医院,一年下来存的辛苦钱就全部打了水漂,身上还要多几分外债。

    聂子航显然算幸运的。一毕业走上了同声传译的道路,工资高,体面,又是为国家工作。

    但压力同样不小。

    三十岁的他依然会在凌晨两三点钟坐在笔记本前查资料过稿,熬到每年体检总有几项指标异常,医生反复叮嘱他需要注意休息。

    而现在呢,现在他会摸着兜里的几百块钱傻乐,并感到无比安心。

    怪不得,会有这么多人怀念这个物资匮乏的时代。

    “我应该会顺着专业走,假使毕业,还是会走新闻的道路。”

    说话的是刘学虹,饭桌上的她比平时热情似火的样子多了几分俏丽。

    聂子航注意到,她的模样没有怎么大改,但与初见时已有气质上的不同。

    陈佳映作为刘学虹的室友,接着她的话茬道:“学虹姐太适合做新闻了,她那埋头苦干、探究真相的精神,我一辈子都学不来。”

    “你别只顾拍我的马屁!佳映写东西非常厉害,一篇小几千字的文章,她一小时就能写完,把我吓一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