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_第二百章 商鞅变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章 商鞅变法 (第2/3页)

城只有不到七千守军。

    而敌方呢?

    那可是十多万啊。

    十几万对七千,这是一场本就毫无悬念的仗。

    安史之乱可怕吗?

    非常可怕!

    睢阳地处隋唐大运河的汴河中部河段,是唐军捍卫江淮流域的最后一道屏障。

    对唐王朝而言,富庶的江淮地区就是楚汉争霸时刘邦的后院关中。

    一旦睢阳失守,来自江淮流域的赋税、军需供应被就会被切断。

    而叛军便可长驱南下。

    到那时,恐怕十个郭子仪也救不了李唐的江山。

    睢阳只剩下千把号疲弱不堪的残兵,最终陷落。

    睢阳坚守了十个月之久,叛军付出伤亡十二万人的代价。

    南霁云、雷万春、张巡等三十六人拒绝向叛军投降,全部遇害。

    但睢阳的坚守为唐军总体作战赢得了时间,期间郭子仪指挥大军收复了长安。

    可叹的是,睢阳失陷仅仅三天之后,官军大部队赶到,又夺回了睢阳。

    只差这三天,南霁云等“三十六将”以悲壮的方式名垂青史。

    随后官军收复了东都洛阳,朝廷论功行赏,睢阳保卫战的主要将领也得到追封。

    南霁云被追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

    后来的北宋朝廷更为淮阳保卫战的将领们立庙祭祀,南霁云被尊为“二龙神君”。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如此评价睢阳保卫战,“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彼时,大唐的天下之所以不亡,就在于睢阳保卫战。

    韩愈这段话出自《张中丞传后叙》,这篇文章里记述了南霁云的事迹,被正史采用。

    如果不是韩愈,南霁云的事迹可能早已埋没。

    南霁云殉难的时候,他的儿子南承嗣才七岁。

    唐肃宗下诏褒奖南霁云的后代,于是南承嗣获封从四品的官位。

    不过,按照唐肃宗的本意,南承嗣获得的封赏可能更高。

    柳宗元在《送南涪州量移澧州序》中说道,“君之土田之锡,犹挫于有司之手。”

    这段话表明,有些朝臣反对给南承嗣更高的官衔,唐肃宗不得不妥协。

    柳宗元又写道,“故君南承嗣自未成童,品常第四,人犹曰于古为薄。”

    也就是说,时人也认为朝廷小气,才给南承嗣一个四品官的职衔,远不如前朝尊崇英模的态度。

    包括柳宗元在内的唐代人说朝廷小气是有根据的。

    例如汉武帝年间的韩千秋,主动请缨,率领两千勇士南征越国之乱,结果全军覆没。但汉武帝欣赏韩千秋的勇气,把他的儿子韩延年封为成安侯。

    南承嗣虽然没有他父亲的盖世神勇,也一直以父亲为榜样。

    后来唐军征淮西、平定淄青节度使叛乱的时候,南承嗣两次要求从军效力。

    从柳宗元为他代写的奏书里可以得知,朝廷没有批准他从军。

    但这足以证明,南承嗣作为忠烈之后,也很想立功,至少不愿意坐吃父辈的功劳而碌碌无为。

    …………

    “混账!”

    “我大唐有这样的人才,他的后代给点嘉奖竟然如此小气?”

    “竟然还有人反对对他进行嘉奖?”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里顿时火冒三丈。

    如此英雄,做出如此功绩,难道不应该嘉奖?

    若是没了南八,说不定大唐江山都没了。

    所以李世民很是不懂,这帮朝廷命官到底是怎么想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南八救了他们的命,可是他们呢?

    怎么报答的?

    这种事情简直让人难以接受。

    若是人人都这样,还会有英雄愿意真心为朝廷奉献吗?

    …………

    南八的篇章到此结束,接着将带来另外的悲情人物的事迹,敬请期待。

    而后,在众人的观看中,天穹之上的投影再富变化。

    …………

    盘点华夏十大悲情人物。

    上榜人物——商鞅。

    所属朝代——秦。

    说起商鞅,就得说他的变法。

    奏国能统一六国,关键也在于变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