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哲学智慧_第2章两汉哲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章两汉哲学 (第1/13页)

    黄老之学和《黄老帛书》

    黄老之学是战国中后期的一个强大的学术思潮,对先秦学术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汉初再度辉煌后,成为当时的官方哲学,成功地主导了西汉前期的历史,造就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其特征为“贵清静”,“尚无为”,以达到“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目的。

    黄老之学在西汉的兴盛,是由当时的客观情势决定的。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由于长期的战乱,经济凋敝,民力困乏。在这种情况下,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而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为这一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推行黄老之学而将汉王朝推向“文景之治”这一繁荣阶段上,窦太后功不可没。

    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景帝和窦姓宗族不得不读《老子》,并推尊其学说。景帝时她曾召博士辕固生,问他《老子》是怎样的一部书,辕固生不识时务,猝然答道:“这不过是部平常人家读的书,没什么道理。”窦太后大怒道:“难道一定要司空城旦书吗?”话中讥讽儒教苛刻,比诸司空狱官,城旦刑法。辕固生一听想转身就走,不料被太后喝住,要他到猪圈里去与猪搏斗。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彻(汉武帝)见辕固生为一文弱书生,恐不敌猪,就投进一把匕首,才让辕固生把猪刺死。正因此,景帝在位十六年,始终未用儒生。刘彻即位后,太皇太后闻他好儒,就常出面干预朝政。武帝也不便违忤祖母,朝廷政事,随时向她请示。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重用儒生。窦太后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位拥附“黄老之学”的统治者。

    黄老之学的哲学思想体现在《黄老帛书》中,这是由7年月,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的《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组成的,它们被认为是黄老之学的代表作。

    继承并发展了的“道”

    黄老之学改造了老子的“道”,把“道”看做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指出“道”的根本性质是“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强调“道”的客观必然性,认为“道之行也,繇不得已”。

    遵循并顺应的规律论

    《黄老帛书》中用“执道”“循理”来概括对规律的理解。所谓“执道”,即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经法。道法》论执道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掌握规律的人才能明白天道“极而反”的法则,了解社会生活中君道与臣道的区分,周密观察各种事物的变化过程,而不抱先入为主的成见。这样,就能做到认识精纯,思维开阔,成为天下是非的准绳。“执道”就必须从根本上着眼:“执道循理,必从本始。”所谓“循理”,就是遵循客观规律处理好各种具体事物。

    对待事物要“审时”“守度”的方法论

    “审时”,就是在处理各种事物的过程中,要善于掌握时机,并及时捕捉事物发展变化的转折点.做好事物转化的准备。《黄老帛书》中的“圣人不巧,时反是守”“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强调了掌握时机的重要性。它认为,时机是客观的,不能凭主观臆测,只能如实认识,而且运用时机要迅捷果断机密,“当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守度”,就是掌握事物变化中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黄老帛书》中提出了日常运用的八种度数,即规矩绳直水平尺寸权衡斗石等,并说:“八度者,用之稽也。”《黄老帛书》进一步指出:自然事物和社会生活都各有其“度”。使民要有“恒度”,赋敛也要有度,倘若“变恒过度”“过极失当”的话,就会妨害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

    普遍存在的矛盾论

    《黄老帛书》承认矛盾的普遍性,认为天有晦明,地有山泽,物有白黑,事有善恶,“静作相养,德虐相成;两若有名,相与则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同时《黄老帛书》认识到,矛盾相互斗争是必要的,但一味斗争又是不可取的,它提出“雄节”和“雌节”这对特殊范畴,用来区分两种斗争策略和方式,《十六经。雌雄节》说:“夫雄节,满之徒也;雌节,谦之徒也。”“辨雌雄之节,乃分祸福之乡。”

    陆贾(约前0前70),汉初思想家,政治家。楚人。早年随刘邦平定天下,口才极佳,常出使诸侯。陆贾一生所做的事情主要有四件:一是为刘邦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赵佗摘去帝号,向刘邦称臣。二是劝说刘邦读《诗》《书》,使其明白“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道理。三是在吕后专权刘氏天下岌岌可危的时候,劝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从而为日后平定诸吕之乱奠定了基础。四是为汉文帝再度出使南越,劝南越王赵佗第二次摘去帝号,恢复与汉王朝的臣属关系。陆贾著有《楚汉春秋》和《新语》等。

    关于《新语》的来历,据说陆贾曾受汉高祖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