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_第三辑 天下为家之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辑 天下为家之始 (第1/4页)

    ●大禹治水“禹域”安

    在尧舜担任首领期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滔滔洪水所淹没,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舜接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把治水的鲧流放到羽山,将治水的重任交给了鲧的儿子禹。

    禹是一个十分贤良的人,他没有因舜惩罚了他的父亲而心生嫉恨,欣然担起了重任。

    禹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认为治水前首先要对地势有所了解。干是,他带领一批助手沿着黄河做实地考察,察看山川水势。他们踏遍了九州大地,终于查清了地势,探明了河道。禹于是决定采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方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治水工程开工后,禹和众人一起劳动,他戴着箬帽,拿起锹,带头挖泥挑土,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他一年四季吃住在工地上,身上沾满了泥水,看起来像只熊,于是有了“禹化为熊”的传说。

    禹在工地上干了13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他带人修渠路过自家门口,听到屋内刚出生的儿子正哇哇啼哭,他是多么想亲一亲自己的骨肉啊,可想到治水任务艰巨,还是噙着泪水离开了。第二次经过自己的家时,儿子已会叫爸爸了,妻子在门口见到他疲倦的神情,心疼地劝他回家歇几天,禹摇摇头说:“不行啊,水没有治好,我不能回家。”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时,儿子已会走路了,跑来拉着爸爸的手让他回家。禹是多么想跟着儿子回家,可最终还是放弃了。他亲了亲儿子,转身大步流星地奔向了工地。

    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鼓舞了人们,经过13年的努力,禹终于带领大家疏通了河道,把洪水引入水道,给洪水安了一个“家”。于是,咆哮的河水被驯服了,昔日被淹的土地变成了粮仓,人民筑室而居,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因禹治水有功,舜就把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传给了他。后人感念这位治水英雄的功绩,为他修庙,尊他为“禹神”。中华大地也被称为“禹域”,意思是说,这里是大禹治理过的地方。

    ●舜禹成禅让绝唱

    舜的帝位是尧禅让的。在舜晚年的时候,禹完成了治水的大业。于是,舜带着妻子到外地出游去了,他效仿尧,让禹在他走后接替他的职位。那时有个习惯,老首领让贤以后,为了让新首领行使权力,早日树立威信,使民众的心逐步转移到新首领身上,老首领要离开都城,去过普通人的日子。

    舜死后,禹按照华夏部落联盟的传统,为他举行了祭奠,办理丧事,守孝三年。虽然禹的势力已经很大,还是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表示让位给舜的儿子商君,自己住到老根据地阳城去。但是这时的形势已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所谓“天下诸候皆去商君而朝禹”(《史记·夏本纪》)。也就是四方拥护禹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都不去朝见商君,而去朝见禹,表示拥护禹做领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禹于是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史记·夏本纪》)。我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夏王朝就这样诞生了。从此,父亡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贤的公天下制度,禅让成为了绝唱。从时间上来推算,这是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的某一年。夏后即夏王,古书中称的夏后氏,就是指以禹为首的姒姓夏族。

    ●涂山大会铸九鼎

    大禹在巡视期间,看到多数部落首领对他毕恭毕敬,可是也有的部落首领并不把他这个领袖放在眼里。

    一次,禹在涂山开部落首领大会,会上各部落用自己贡献出的铜铸成了九个大鼎,九个大鼎象征九州。每个鼎上铸着各州的地理出产、珍禽异兽,然后将九鼎运至宫中,号称是镇国之宝。各部落首领定期向禹王进贡时,都要向九鼎致礼,这就是“九鼎之尊”的典故。拥有九鼎的禹王,当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这九个鼎流传下来也就成了封建国家政权的象征。同时,铸鼎的故事告诉我们,禹时手工业和冶炼技术已得到了发展。

    夏禹开始在部落联盟中拥有无上的权力,九鼎的铸成,使他有机会把这权力强化和神圣化,使它更加巩固,以便把各部落统一在一起。

    ●启继位天下为家

    在禹统治时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