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_第五辑 一个真实的西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辑 一个真实的西周 (第1/7页)

    ●太伯让王建吴国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朝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太伯是太王长子,按照古代传位给长子的传统作法,他是理所当然的国君继承人。但季历是个非常贤明之人,而且其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也深受古公亶父的喜爱。《史记》记载,古公亶父曾说:“我们国家在这一代就要出现能使我们兴盛强大的人才了,除了姬昌还能有谁?”

    太伯看出父亲有意传位给三弟季历,以便将来让姬昌继位,并且侄儿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非常人能及。因此,太伯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并嘱咐三弟,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姬昌,为周族开创出一番伟业。待到古公亶父意欲退位,打算传位的时候,太伯和季历都坚决推辞,谁也不肯接受王位。

    最后,太伯为了断掉别人拥立自己为王的念头,毅然带着二弟仲雍离开周地,赶往远离家乡的东南蛮荒之地,并断发纹身,遵行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周部族的人见太伯意志坚决,就只好奉季历为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伯让王”的故事。太伯虽身处蛮夷之地,但能够与当地人打成一片,渐渐在吴地建功立业,被拥立为王,国号“吴”,是为吴国始祖。

    ●周季历开疆辟土

    周和商很早就发生了关系。武丁时的卜辞中有“令周侯”和“璞(伐)周”的记载。《易经》中载武丁伐鬼方,周人也参加,并因战功得到商的赏赐。这些史料说明了周至晚在武丁时已接受了商王朝边侯的封号。

    季历即位后,继续发展生产,周的实力日益增强。当时商王是武乙。武乙曾经授予季历征伐大权,以辅助殷商征讨四方。季历率领军队向西灭程(今陕西咸阳)、向北伐义渠(今宁夏固原),并活捉了义渠首领献给武乙。

    到了武乙之子文丁为商王时,任命季历为“牧师”,即诸侯的方伯首领,让他执掌商朝西部地区的征伐重权。有了征伐之权,出师有名,季历开始大举出兵,降服始乎之戎、翳徒之戎等部落,声威大振,附近诸多部族纷纷主动来投,周部族实力得到了迅速增长。

    当然,季历在位期间,主要进攻的目标都是山西境内的北方部族,他们虽部落众多,但没有强大的国家政权,力量十分分散,比较容易征服。

    周人在开疆辟土之初,选择这些力量薄弱的部落作为征伐对象,是完全正确的。而且,这些戎人四处侵袭,对殷商政权也有威胁,周部族的这些军事行动自然得到了商王的首肯。通过这些战争,周部族的实际力量大为加强,在商的诸多方国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后来,商王文丁困死季历。但季历的死并没有削弱周的实力,反而还让周的继承人文王姬昌对商产生了极大的敌意。而且,吸取了先人的教训,姬昌从此对商十分警惕。为了不使先人的悲剧重演,姬昌一直采取低调的策略来转移商对周的注意力,同时暗中扩大自己的实力,后来成功地颠覆了商王朝的统治。

    ●周文王勤勉治歧

    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为西伯,即著名的周文王。文王一方面继承后稷、公刘的治理方针,即发展农业;一方面按照古公亶父、季历的办法,努力把周国治理强大,以报商王朝的杀父之仇。在治理朝政时,牢记古公亶父的遗训,广为招贤纳才,对有真才实学的人倍加敬重,甚至中午饭都来不及吃好也要招待“贤才”。据《史记》记载: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当时,不少著名的能人听到周文王广求“贤才”的消息都纷纷跑到周国归属于他,就连商王朝的著名大臣也有跑到周国的。纣王荒淫无道,他的大臣辛甲曾多次进谏,无奈忠言逆耳,昏庸暴虐的纣王根本听不进去,甚至还要派人杀掉辛甲。辛甲见势不妙,为躲避杀身之祸,弃商投周。周文王亲自迎接辛甲,奉若神明,拜为公卿。鬻子同辛甲一样,也是殷商臣子,据说曾经75次向纣王进谏忠言,而纣王根本不作理会。于是,鬻子也来到周,受到周文王重用。此外,曾以打猎为业的太颠,也是当世贤德之人,被周文王发现之后,不以其出身低贱,反而主动去请他到朝中做官。

    如此一来,当时杰出的人才如闳天、散宜生、胶鬲等都纷纷投奔周文王。周文王从善如流,对他们分别考察,量才任用。《诗经·大雅·西伯》说:“济济多士,西伯以宁。”周国很快出现了人才济济的盛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