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_第二十八辑 历史的交叉与转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辑 历史的交叉与转折 (第2/9页)

英国制造了“亚罗号事件”,派额尔金率英国军舰悍然闯入虎门海口,挑起战争。同时,法国也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来华协同英军行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公元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轰广州,登陆攻城,广州失陷。随后,英法联军北上。1858年5月,联军轰击天津大沽口炮台,各台守兵奋起还击,打死敌军一百余人。但由于清朝官吏临阵逃跑,后路清军没有及时增援,致使炮台守军孤军奋战,最后各炮台全部失守。清廷立即派出大学士桂良等人前往天津议和。第二年6月,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订,英法联军退出天津。

    1859年,英国派普鲁斯为公使到中国赴任和换约。普鲁斯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带领舰队和海陆战队开到大沽口外。普鲁斯提出要清廷拆除白河防御,英军可乘舰带兵入京的无理要求,遭到清廷拒绝。这年6月25日,英国舰队突袭大沽口炮台。守军奋起反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英法军舰十余艘,毙伤侵略军600多人。联军受此挫败,狼狈逃出大沽口。

    英法联军在大沽口战败,使英法政府大为恼怒。额尔金、葛罗再次成为全权代表,分率英军和法军杀向中国。1860年9月,英法军舰在北塘登陆,占据了大沽口炮台,并乘胜占领了天津。清廷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联军不予理睬,进逼北京。咸丰帝令其弟恭亲王奕诉留守北京,负责求和事宜,自己则从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俄使伊格纳季耶夫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卫的情况。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在大肆抢劫之后将其付之一炬。不久,清廷分别与英、法、俄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北京条约》。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英法火烧圆明园

    公元1709年,圆明园开始兴建。历时150多年后基本建成,占地340余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造园艺术堪称世界之最,被誉为“万园之园”。圆明园还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中国古代文化精华。

    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进占圆明园,大肆抢掠。英法联军经过4天抢劫、破坏后,英使额尔金为了掩盖其强盗丑行,也为了给清朝皇帝以公开侮辱,派英军第一师纵火焚烧圆明园,堪称人类文化宝库的世界名园至此化成一片废墟。

    ●洋务运动不洋务

    公元1860年以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大国运动过程中,清廷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他们认为清廷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相互调和,与之共同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当中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訢,还有在地方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而他们所采取的一系列变革,史称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洋务运动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但由于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基本上是封建性近代工业,民用工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企业。结果是近代的生产力跟腐朽的封建式经营管理制度不配套,特别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势力的压迫,使洋务运动举步维艰,成效不大。可谓洋务运动不洋务!

    ●容闳促成留美生

    容闳,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第一个中国人。还在念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酝酿一个宏伟计划:劝说清廷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让更多的中国青少年能像自己一样到美国接受教育。为了实施自己的“留学计划”,容闳奔走了将近10年工夫,清廷才同意派遣留学生。

    在招收留学生时,计划规定学生年龄为13岁到15岁,因为到了国外几乎要从小学开始读起,所以把学程定为巧年。共分四批出国,每年每批30人。可人们都把到外国去当作流放,还要签生死状,许多家庭都不大愿意冒这个风险。容闳在上海想尽办法,最后不得不南下香港招生,费了好大劲才凑满30个学生,大多数是穷人家的子弟。

    1872年,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从上海搭船前往美国,开启了近代中国留学生运动的先河。留学监督的负责人,正手是不通外文但属正途出身的翰林员陈兰彬,一手经办的容闳则充他的副手。四批留学生出国完毕,学生中“北人应者极少,来者多粤人,粤人中又多半为香山籍,120名官费生中南人十居八九”。这件事情前前后后遭到不少的非议和责难,从此草草收场。10年后,因美国翻脸变卦,国内又是一片反对声,学员仅少数读完学程,大多半途而废,提前返国。

    但容闳的心血没有白费,这些留学生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品行端正,深得美国人的好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