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章 胥吏之难  (第1/2页)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二十六日。    赵恒启程、谒亳州太清宫,百官从幸。    京师近万胥吏轻松一大截,兴起一阵吃拿卡要之风。    但凡官民赴诸司走流程,携贿赂者,朝请夕得。徒手而来,空手而归。    也不全是胥吏品行不端。    宋初,在京百司胥吏有俸而无禄,二至五贯不等,能有什么用?    他们往往承担至少五口生计,即便拿着官员的月俸,也无济于事,钱不一定能当饭吃。    文武百官曾在大中祥五年迎来开国以后的第一次系统性加俸,一贯到二十贯不等,远不如加禄来的实在。    有禄则安,包括但不限于粮食、帛绢、薪炭、盐茶酒、厨料等等。    胥吏什么都要花钱买,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节cao的兼职,没节cao的索贿。    史上,吏禄之制,始于神宗熙宁三年,是王安石变法的一部分,惠及在京百司、地方监司、诸州胥吏,同时设立重法,以绝请托之弊。    如今,胥吏尚须以廉耻果腹。    二月初一,卯时中。    每日清晨的吏来吏往是乐台坊一道独特风景线,正是这些被世人称为“杂流”的乌衣帛隶肩负着大宋帝国的正常运转。    乐台坊与皇城右掖门隔御街相望,是刑部、审刑院等官府所在,占地面积最大的当属三司,有屋一千八百间,下设三部:盐铁七案、度支八案、户部五案,另有都磨勘司、都主辖支收司、拘收司、都理欠司等监司肩负督察、覆合、催缴之责。    凡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皆隶之,凡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皆掌之,统筹中央地方用度,下至民衣、上至军器,无所不包。    这一切全压在胥吏身上。    因为士大夫罕通法律条例、不知故事,任期短暂而又无暇学习,只能倚仗胥吏舞文弄墨。    立于正门右侧的三司使林特似乎也在佐证这一点,对胥吏报以前所未有的和煦微笑,像是丈人在看东床快婿,身旁还有一个半躺在太师椅上的紫衣老者闭目养神。    胥吏受宠若惊,远离那张渗人的笑脸之后,互通有无。    “林侍郎这是在亲抓点卯不至?”    “紫衣老者是谁?看着像是在堵门。”    “张齐贤!”    胥吏多是一惊,却又被各院榜示夺去心神。    “在职五年以上,增俸千钱……”    “每四人优择一人入籍三班院,俸禄同三班借职,一年一勘,五年一试……”    三司户部衣粮案勾校百官、诸军、诸司俸料、春冬衣、禄粟、茶、盐、奚酱、傔粮……    三司胥吏怎会不明白俸禄兼领的意义所在?    再也不是杂流!    他们喜极而泣,朝崇政殿深揖不起。    侵yin三司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之久的老吏却惴惴不安,明明是恩典,何须张齐贤过来坐镇?    张齐贤是谁?    他是大宋文官的一面旗帜,历北宋一朝而不倒。    张齐贤之前,从无文官守边之例,更无文官统兵之制。    雍熙三年,赵光义北伐失败。    偷鸡不成蚀把米,河北、河东摇摇欲坠。    时任签书枢密院事一职的张齐贤临危受命,加给事中,出知代州,与代州都部署、知真定府(石家庄)潘美同领河东缘边兵马。    同年十二月,契丹入寇。    代州南门告急,副部署卢汉赟保壁自固、拒不出战。    张齐贤遂选厢军二千出城却之,又约潘美部会师并州。    然而,适逢河北禁军遭契丹重创,师行四十里的潘美接到赵光义密诏,严令其回军真定府。    张齐贤将计就计,封锁潘美回撤消息,先伏步卒二千于土墱寨,又趁夜发兵二百,人手一帜,负一束薪,至州城西南三十里外,列帜燃薪。    契丹所部以为是潘美率主力来援,骇而北走。    张齐贤伏击奏效,擒契丹北院大王之子一人,帐前舍利一人,斩首二千余级,俘五百余人,获马千余匹,车帐、牛羊、器甲不计其数。    军心大振,摇摇欲坠的河北、河东局势就此稳定。    自此,赵宋君臣援引张齐贤故事,屡屡以文官守边,并任帅臣。    张齐贤错在太过出类拔萃,将“诡道”运用到极致,首战即是巅峰,连累夏竦、韩琦、范仲淹等文官前赴后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