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斯号_4.信(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信(4) (第1/3页)

    ......

    -我很惊讶,你居然对文艺有如此了解,这并不像是空中花园中可能会有的人——不过那并不重要,我对此感到确切的惊喜。

    -至于我,无论如何,我对你可能的情感问题确实没什么能给出的建议。尽管如此,如果你乐意,我还是很愿意倾听。

    ——

    -亲爱的渡鸦:

    -感谢你的信任,我想,我应该对此有所回应,在生活中我和身旁人的交流也有些诡谲,我是说,很多时候在亲人间也需要维持所谓的礼仪,这常令我感到窒息——不提那些了,毕竟我也没有要求他人承担烦恼的权力。

    -回到我上次提到的爱好分享上来,上次我提到的建议,我想那和我的目的有所偏差,我重新思考得出的结论应该是自由,而非爱情。你对《暴风雨》的解读令我耳目一新,我想有一个词可以形容这种行为,就是解构。如果从教育和人本性的角度来解释那不勒斯王子和妖婆孩子的行为,确实能得出这样一个新的结论。

    -但在那之后,我感到了一丝冰冷——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指你或是某个角色,而是在那以后,我曾经从歌剧中感受到的平和、结局给我带来的心动,悄然消散了。这种感觉很奇妙,甚至现在再回过头去看收到你的来信之前我对它的看法,就显得有些可笑和浮于表面了。但,我还是感觉到了冰冷,好像温度消失了,只剩下那蕴含着韵律却空无一物的躯壳,整个故事是如此的空洞以至于一句话,“米兰达在孤岛上得到爱情,并借助魔法夺回自己的故事”就能够概括整个故事。

    -我似乎陷入了某种怪圈,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那些真实的、温暖的情感,好像离我远去了,你能否救救我?

    -你迷茫的,伊利斯

    ————

    -伊利斯:

    -许久不见,抱歉前周外出任务,没能住在空中花园,我仔细地看过了你的来信,有些焦躁,请原谅这字迹,它可能会以一种非常潦草的形式承载接下来的内容。

    -你应该听说过一种说法,即,悲剧远比喜剧拥有更强的感染力,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呢?

    -有关解构主义,我得说声抱歉,那只是我的一个有些自以为是的想法而已,那本质上忽略了人文的价值并否定了美。事实上如果运用解构的思维分析一切,那么文艺创作就没有意义了,一个起因-经过-结果足以描述任何故事,这当然不是你我想要的不是吗?

    -另外,解构之后的歌剧,仍然有它的价值,尤其是被放在时代背景下和当时的人群中解读的时候,伟大的作品中常常是由时代的化身,或是某个人群的化身所上演,而分析这些东西,仅仅学习艺术是远远不够的。

    -我将从一个故事来说明以上的问题。

    -我第一次接触的剧幕是《胡桃夹子》,那是芭蕾舞剧,并非完全地歌剧。那时的地球还在黄金时代,人与人之间还有名为“国家”的隔阂,虽然这些隔阂都因为帕弥什这个生存危机而被掩盖了,很讽刺不是吗——抱歉,我又说题外话了。

    -年幼时和一群“外国”同学一起看了这部芭蕾舞剧,可那时我的外语能力——是一种不同的语言,并不怎么好,因此听不懂演员的台词。但只要看着舞蹈演员的动作和听着那些声音,我就能真切地感觉到兴奋、欢快和活力,也就是被激活了那种感觉,对情绪的感觉,对那些只能通过歌剧展现出的美的感觉。

    -或许正如你所说的仅在笔尖才能传达的那些,我同样无法想象一段优美的台词在现实中会如何上演。

    -那就是我想表达的,感觉才是重点,这感觉甚至能跨越语言传达给所有人,更加证明了它的存在。另外,这也是为什么通常更推崇悲剧的原因。

    -比如我们之间,假设因为一些机缘巧合而一直维持着这样的笔友关系,最后却永远无法见面。就算对我们而言这并不是什么损失,但如果我们之间发生的事也是一部作品,那么观众肯定会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不是吗?

    -你看,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悲剧更能让人记住,产生更长久的印象呢?那可能是因为快乐的感受千篇一律,个人的悲痛却有万般面孔,而当你看到台上之人的悲痛与你心中最不愿与人言说的痛苦相契合时,刻骨铭心便发生了。

    -当然,我最近数年都沉溺在工作中,已经很久没有接触过这些,只是一些拙见罢了,也愿意倾听你的成果,或是你拒绝接受的理由。

    -你诚挚的,渡鸦

    ————

    -亲爱的渡鸦:

    -你绝对不会想到我看到你所写内容时的惊喜,就在这几天中,我发现我的想法居然和你所写不谋而合。

    -我重新翻阅了我观赏过多次,却在内心中敬而远之的《哈姆雷特》,我曾觉得莎翁如此对待这些角色未免有些太过残忍,而当时我才意识到,那决斗并不只是人与人的决斗,理想和现实的斗争,而是理想者和现实中存在过的人的化身的决战。

    -我不知道要如何描述那样的冲突,但那种冲突,可能才是我如此害怕这作品的原因,我总觉得自己像是克劳狄斯,却不知为何。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