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均线止盈法(求首订) (第2/2页)
快速拉升期,所以不适合8%的短线止盈比例。我们做中长线的,一般采取的是15%-20%的下跌比例。这样一般和20日或30日均线的位置比较贴近,与均线止盈法有重合之处,算是双保险,更不容易被庄家洗掉。”丁旭耐心地解释道。 “怎么又跑出来一个均线止盈法了?”笨笨听得头都大了。 “呃……均线止盈法也属于动态止盈法,我以前没说过吗?”丁旭挠了挠头。 “没有!”小空和笨笨异口同声地说道。 “那我就系统一点地说说吧。”丁旭汗了一下。 动态止盈法,是相对于静态止盈法来说的。 所谓止盈,又叫止赢。是指在设定的目标价位挂单出货,锁定利润。 与止盈相对的是止损,指在能够承受的风险损失的价位挂单割rou,清仓出货,减少损失。 止盈的意义在见好就收,不要求自己的盈利达到最高点。只要赚到大部分利润就好。 止盈分为静态止盈法和动态止盈法。 静态止盈是指设立具体的盈利目标位,比如5元买入股票,把盈利目标位定为50%,即7.5元。一旦到达这个盈利目标位时,要坚决克服贪心。止盈卖出,不能涨了50%又想着翻番。那样的止盈就不叫静态止盈了,往往会变成四不像,最后导致失败。 静态止盈法一般适合于中长线投资者,要求投资者能对大势和个股的长期走势有较精准的理解。但事实上,这一点股民们往往是做不到的,所谓的盈利目标位,往往是股民自己随意幻想的涨幅和价位,炒股实践中很不灵活,也容易脱离实际,所以并不算很科学的方法。 更科学的,是动态止盈法。 动态止盈法是指当投资的股票已经有较大盈利时,由于股价上升形态完好或题材未尽等原因,投资者判断股份将继续上涨,于是继续持股。一直等到股价出现回落,当达到某一标准时,投资者才获利卖出。 比起静态止盈法,动态止盈是采取密切跟踪股份最新走势的方法,通常能吃到更多的利润,甚至把鱼身吃干净,在行情进入鱼尾阶段时才果断逃顶。
具体而言,动态止盈法分为三种方法: 一是比例止盈法,即根据股价回落的比例幅度来决定。例如当股票开始主升浪,快速拉升时,可以定下8%的止盈比例,一旦股价与近期最高价相比下跌了8%以上,则坚决卖出。而当股票从底部开始爬升时,则可以根据中长线浪型的需要,适当把回调的比例定高一点,比如15%-20%。 二是均线止盈法。在一波上升行情中,均线总是跟随着股价不断上升的。一旦股价掉头击穿中长期均线,且三日内无法站回均线之上,则意味着上升趋势将转弱,甚至转为下跌。股民要立即选择止盈,落袋为安,保住胜利果实。 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20日均线为标准。一般的中线黑马在拉升前夕都会形成一条平滑上升的通道,其间股价极少跌破20日均线,这被称之为黑马跑道,特征非常明显。 当然,也可以选择30日均线为标准,因为30日均线又被称为生命线,是短期强弱势的分水岭。很多强势股会一直沿着30日均线不断向上攀爬,极少跌破30日线,而一旦跌破,往往就是出货的开始。 三是技术形态止盈。这种止盈法要求有较高的短线技术,包括精确分析15分钟、30分钟和60分钟k线图并预测未来走势的能力,它可以比均线止盈法和比例止盈法更早地发现顶部。当股价上升到一定阶段,出现滞涨,并且构筑各种头部形态时,立刻坚决止盈。正所谓“悄悄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总之,普通的股民,不需要太高的技术能力,只需要把比例止盈法和均线止盈法有效结合起来,一般都能在股价见顶的初期顺利逃顶。 比如在2007年牛市见顶时,那些在大盘、个股跌破20日或30日均线后便及时出货的股民,最终都保留了较丰厚的利润,反之则可能亏损累累。 当然,这些止盈法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庄家cao盘非常凶悍,经常在短期内采取连续跌停的方法,把股价打到20%以上的跌幅,或是连续跌破中长期均线,而等股民按上述方法止盈时,股价却突然掉头向上,开始一波更大的行情。 比如2007年的530行情就是这样,一些股票的主力借着印花税的利空,连续几个跌停出货兼洗盘,等股民惊慌失措地交出手中的带血筹码后,主力又反手做多,几个月内将股价再度拉升一倍甚至几倍。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股民不是股神,只能采取大部分时候比较靠谱的止盈方法。 “虽然波浪理论更适合于大盘分析,很多个股都不适用,但仔细观察一下,绝大部分个股还是分为波浪型上涨的,有的是三波,有的是五波,没有定性。而包钢稀土从11月7号见底5.66元以来,到11月17日最高涨到8.03元,仅仅只用了七个交易日,显然只是第一波上涨,绝对不是主升浪。” 说到这里,丁旭总结道,“既然不是主升浪,而是刚开始上涨,自然要按中长线投资的方法,把比例定高一点。我目前是定下了20%的止盈比例,包钢稀土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而且这段时间包钢稀土虽然连续调整,但始终没有有效跌破20日线,所以我做完t之后,不但不卖,还要继续买入。” “原来是这样。”笨笨顿时恍然大悟。(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