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岭雪一回一回解红楼_第七十三回 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三回 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 (第1/5页)

    贾宝玉的学问与理想

    曹雪芹写宝黛,总是惯用反笔,明贬实褒,尤其对宝玉更是如此,甚至在宝玉第一次出时前有两首《西江月》针贬之,说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完全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反面典型。

    而这使得读者也因此得出了一个错误结论,觉得宝玉不爱读书,满腹草莽,正如小厮兴儿说:“他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堂。我们家从祖宗直到二爷,谁不是寒窗十载,偏他不喜读书。”

    ——然而当真这样想,我们岂不同兴儿一般见识,错会宝玉了?

    宝玉当真不喜欢读书吗?他的学问又到底怎么样呢?

    第三回宝玉初见黛玉时,第一个问题便是:“妹妹可曾读书?”然后才问名字,又引经据典地举出什么《古今人物通考》来,给黛玉取字“颦颦”;

    后来见了秦钟,感其人物俊美,也是先问他读什么书,而后才“二人你言我语,十来句后,越觉亲密起来。”

    只从这两点,已经足可见出宝玉并不是不读书,而只是在意别人读的什么书,寻找合乎自己频道的知己而已。正所谓以文会友,道不同不相为谋。

    书中正面描写宝玉认真上学的,只有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清早起来,宝玉来给贾政请安说要上学去,遭到父亲一阵抢白。但贾政终究是在乎儿子的学业的,因此又特地叫了跟宝玉的李贵进来细问:“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听李贵说是“哥儿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了,便又发话说:“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可见,在贾政这样的“正经人”眼中,《四书》才是真学问,《诗经》古文则都是哄人的虚应故事。因为古时考科学,《四书》是必考科目,更是八股依据。

    然而宝玉偏偏在诗词上还有些悟性,对于八股文章却是深恶痛绝,遂给了人们一种不学无术的错误印象。

    但也是在这第九回里,有一日贾代儒因有事回家了,留下一句七言对联,命学生对了,明日再交作业。可见“对对子”也是学堂里的正经功课。

    而宝玉在这方面显然是强项,深得塾掌称赞的,这从《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可以充分见证。宝玉吟诗作对的急才相当惊人,非但出口成章,亦且文采斐然,像“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等,真是余香满口,纸上生花,连饱学之士们也甘拜下风——虽然不免有恭维附和之嫌,但是贾政课子甚严,也忍不住点头微笑,可见十分满意。

    游至蘅芜苑,许多异草珍卉,众人皆不认识,惟有宝玉指点说这是薜荔藤萝,那是青芷紫芸,引经据典,如数家珍,不负了宝钗曾说他“旁学杂收”。

    后来大观园竣工,贾政就命人悬了那些对联出来,虽然书中解说此举是为了投元妃之好,使其知宝玉之长进;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些对联相当拿得出手,足以为园林增辉。

    接着元春命众人各题一匾一诗,惟命宝玉独作四首。黛玉悄悄帮他做了一首让他打小抄,元春看后,喜之不尽,称赞说:“果然进益了!”又特别指出黛玉替作的那首“杏帘在望”为前三首之冠,并因此命名“稻香村”。

    元春可是不用跟宝玉说客气话的,所以这里是真心称赞宝玉的长进,但同时也看出,黛玉的诗才还是要比宝玉高出一截子的,代作之诗一眼就能分出高下来。

    后来贾宝玉搬入大观园,曾作四时即事诗,在王孙公子间广为传诵,一时上门倩诗求画者众多。而此时,宝玉不过才十二三岁,已然能此,倘非生于豪门,纵在贫门薄宦之间,亦堪称少年仲永了。

    至于后文海棠社、菊花社、柳絮社多次较量,宝玉始终落第,但一则是薛林二人的确超凡拔群,二则多半是李纨给众人面子,拿宝玉开涮罢了,不能当真。

    而在外人面前,贾政与众清客谈论奇闻,找宝玉、贾环、贾兰来当众写《姽婳词》之时,宝玉的表现则令人叹为观止。一篇长歌行写完,众人一边念一边赞,念完了“都大赞不止,又都从头看了一遍。”贾政笑道:“虽然说了几句,到底不大恳切。”——既然是“笑道”,可见已经很满意。对贾政来说,没有骂,就是夸,能笑一下,那已经是无上之誉。

    第九回之后,书中很少再提宝玉上学的事,倒是专门写到宝玉收拾了外书房读夜书,但是因为没有秦钟做伴,多少有些扫兴,所以也没详写到底读的怎么样,又读些什么书。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中,袭人曾劝他:“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凡读书上进的人,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