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章 营中都 (第2/2页)
r> 既然提到苏州知府陈烙铁,顺便也提及苏州及当年北郭十子。 其中的高启,由于先前未曾在「东吴」为官,洪武二年初,被编修元史的总裁官宋濂推荐,一起在善世院编修《元史》。 《元史》初次完成后,朱元璋任命高启教授诸皇子,后来拔擢为戸部右侍郎,本就不想当官的高启,坚辞而归。 为什么宁愿回苏州教书,也不愿在京为官? 戸部右侍郎,可是(当时)正四品大官! 高启的诗作,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被宋濂推荐给孙(贵)妃,朱元璋也认为写得很实在、不会文诌诌,也蛮欣赏高启的文笔,所以才要高启编修《元史》,进而「教授」诸皇子。 但也因教授诸皇子,不免进出宫闱,当然是被严格限制的进出。 而后宫的众嫔妃们,听说苏州「大才子」高启来到宫内,正在教授诸皇子们,都偷偷地跑来观看这个所谓的「高才子」,长的是圆的扁的? 诶!依现代的说法,就是粉丝们来看偶像的意思,当然,其中也有凑热闹的成分。 为了此事,朱元璋老大不高兴,下命礼部,为后宫订出了许许多多「规矩」;此事虽然不算高启的错,但朱元璋让高启远离宫闱,「升迁」去当户部右侍郎。
不过高启耳闻,「升迁」的真正原由后,可吓出一身冷汗,喔不,简直是胆战心惊! 那敢真去当什么右侍郎,还是归隐回老家,远离「是非之地」,比较安全实在。 而陈宁被胡惟庸举荐回京师,当御史中丞后,洪武五年三月,以礼部主事魏观,为苏州府知府。魏观上任后尽改陈宁的苛政重税,任用贤能、兴办学校、改善风俗,还找了正在苏州的高启、张羽等人,来讲授经史。 在吏部所订的年度官吏考核中,魏观被考核为全国第一名;本来魏观可由正四品的苏州知府,擢升为从二品的四川行省参知政事;也因为政绩太好了,苏州人民上书乞求留任魏观,所以未行、被命还任。 ……… 朱元璋对中都费尽心力,设想周全、设施完备,还不时地车驾「幸中都」,忙得不亦乐乎!也让自己忘却征扩廓惨败的阴影。 说到「阴影」,对当初反对以临濠当「皇城」的刘基,也飘来了一阵阴影。 同时受封伯爵的中书省右丞相「忠勤伯」汪广洋,因巽柔怠政,黜为广东行省参政。 洪武六年春正月甲寅(十二),谪(右丞相)汪广洋为广东参政。 是谁让汪广洋「巽柔怠政」?又是谁当了宰相呢?(名义上的宰相,左丞相是徐达) 当然是前面提到的中书省左丞、未来鼎鼎大名的胡惟庸啰! 而为什么说是刘基头上的阴影? 受皇上重用升任左丞的胡惟庸,眼线耳目可多多了,早得知刘基曾说过他的「坏话」,一直耿耿于怀,什么坏话,就是先前朱元璋征询宰相人选时。 (朱元璋)问胡惟庸?(刘基答)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有些文言,是什么意思呢?朱元璋问刘基,若让胡惟庸当宰相呢? 刘基回答:当宰相就像驾车,若让胡惟庸为相,甚是忧心车子整个散架(偾辕)了! 胡惟庸自认才华洋溢、才能出众,竟被说会「偾辕」,简直是侮人太甚! 不,是辱人太过! 加上先前,自己的淮西集团被已处死的杨宪多次打压,而你刘基,还不就是与杨宪浙东集团同一伙的,哼!此仇不报非君子…。 朱元璋管理上一时的放松,如此理政、如此宽容,让那些功臣勋旧,尤其是淮西集团的老将、老臣们,更是肆无忌惮,特别是胡惟庸,在朝廷内更是为所欲为。 诸不知,此正种下「极大的祸根」,淮西集团的祸根!让朱元璋「心态匹变」的祸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