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185 英明神武李明达 (第1/3页)
大唐创业集团再次展示了自己的素养,会议结束之后,李世民的各项政策迅速得到执行。 先是宣布免除赋税徭役三年,此举一出天下震惊,把这些都免了大唐准备怎么建设辽东? 纯靠关内输送物资吗?那海量的物资能把大唐拖垮。 一想到这种未来,许多国家的和势力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要是大唐真的被高句丽给拖住后退,无力兼顾其它,那他们就能获得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啊。 薛延陀、百济乃至新罗,都是看在眼里笑在心里。 其中尤以薛延陀的夷男可汗最为高兴,对于李世民的政策他给的评价是: “天可汗老矣,仁德虽在,然王霸之心不复。” 大唐国内也是一片哗然,从未见过如此政策啊。 然后弹劾诸位宰相的奏折,如雪花一般向着辽东而来。 为啥皇帝的政令,那么多人弹劾宰相呢? 原因很简单,皇帝怎么可能会错? 且还是刚刚覆灭的辽东强国高句丽的,英明神武的贞观皇帝,更不会错。 那么错的一定是诸位宰相,他们没有好好辅左皇帝。 宰相们也知道,这个锅他们必须背,所以都选择了无视。 李世民自然不会因为这些弹劾,就更改自己的政策,朝令夕改问题更大。 与之相反的,高句丽国内的百姓纷纷感念天可汗仁慈。 涌动的暗流在短时间内缓和了下来,高句丽的普通百姓,对唐军的态度有了明显好转。 就连读书人群体也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的仁德世间少有,远非荣留王、渊盖苏文之流可比。 真正掌握话语权的权贵、官僚阶层则不然,他们很清楚这么做的后果,对大唐釜底抽薪的行为非常不满。 但他们却并没有采取任何针对性措施,来破坏大唐的这个政策。 在他们看来完全没那个必要,高句丽的民心能不能安抚不知道,大唐首先就会被拖垮。 他们在等着李世民自己食言的那一天,到那个时候才是反击的最佳机会,说不定一举复国都不是没有可能。 之前一直都是傀儡的高藏王,也停止了私下串联,老老实实的当起了安乐王,坐等时局变化。 也正是因此,当李世民的第二条政令颁布的时候,他们未能及时应对。 等他们反应过来,事情已成定局。 李世民的第二条政令是,把所有缴获的粮食全部分发给百姓,并且许诺每年都会往辽东输送百万石粮食平衡粮价。 此令一出别说是高句丽了,就连新罗、百济乃至契丹、奚人等部族也都狂喜起来,纷纷高呼天可汗万岁。 这下高句丽国内最顽固的读书人,都不得不站出来说一声,天可汗真仁君也。 一百五十万石粮食投入市场,直接解决了辽东粮荒问题,缓解了百姓眼前的压力。 而每年百万石粮食的输入,则解决了长远问题。 辽东土地虽然肥沃,然而天寒地冻又缺少良种,产出其实并不多。 百姓辛辛苦苦干一年,连肚子都填不饱,还要缴纳各种赋税。 所以粮价居高不下,辽东百姓深受其苦。 百万石粮食的输入,虽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却给了百姓喘息的余地。 高句丽作为辽东大国,它的粮食问题得到缓解,周边其他各个势力的日子也会好过许多。 可以说,此举惠及的不只是高句丽一家,而是整个辽东。 但关于陈景恪的那个‘熟记箕子和辽东简史者方能取粮’的提议,李世民并没有这么做。 他去请教原因,李世民也没有解释,只是让他自己思考。 陈景恪想了半天都不得要领,不过没几日就有人送来了答桉。 李明达来了。 这位小姑娘日子过的可谓是非常悠哉惬意,在苏定方的保护下四处游玩。 甚至还攻打下来了几座小县城,过了一把女将军的瘾。 而这种特立独行的做法,也让她更受军方的喜爱。 如果不是因为天气逐渐转凉,不再适合到处乱跑,她还不准备过来汇合。 对此陈景恪也是相当的无语,这个媳妇貌似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安分啊。 不过……他反而觉得这样的她更有魅力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