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7 此间乐不思蜀 (第3/3页)
人会被人相提并论。 之后李世民又下令,从扶余城、南苏州、木底州等地,迁徙共十万户入大唐。
听到这个命令,一众高句丽权贵和官僚更是如丧考妣。 何也? “高句丽人口组成很复杂,其中一半都是汉人,另外一半是高句丽人、契丹人、靺鞨人、奚人等等。” 陈景恪惊讶的道:“等等,一半都是汉人?怎么会这么多?” 李明达解释道:“当年汉四郡这里就有约二十余万户汉人,后来汉四郡沦陷,这些百姓大多融入了当地。” “永嘉之乱又有大批汉人迁徙到辽东,归附鲜卑慕容氏,初步估计亦有二十万户左右。” “正是得到了汉人人口和工匠,慕容氏才异军突起,建立了燕国。” “后来慕容氏兵败国除,这些汉人百姓有很大一部分为高句丽所得。” “其后数百年,又有无数汉人百姓为躲避战乱迁徙到辽东,加入了高句丽。” “所以高句丽有半数人口皆为汉人,他们在辽东生活的太久,习俗上已经和高句丽人无异。” 陈景恪接话道:“但他们毕竟是汉人,对大唐天然有着归属感,至少不反对加入大唐。” 李明达脆生生的道:“是的,以前高句丽掌权的乃高句丽人,汉人只是底层百姓,无法左右军国大事。” “现在大唐来了,他们有了人撑腰……这些汉人在感受到朝廷的善政之后,就开始主动融入大唐。” 陈景恪心中很是不以为然,什么无法左右军国大事。说的好像他们能左右,就会主动融入大唐一样。 坐在什么位置上说什么样的话,就算高句丽是汉人主导的国家,一样不会主动融入大唐的。 就比如高昌,一个彻头彻尾的汉人国家,不还是背弃大唐归附了西突厥。 后来李世民派遣侯君集把它给灭了。 不过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大唐成功消灭了高句丽,这些汉人百姓的存在,确实有助于大唐统治此地。 李明达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自顾自的说道:“现在造反闹事的,多是高句丽人。” 陈景恪颔首道:“高句丽毕竟是一个存在数百年的国家,高句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还是很强的,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接受现实。” 李明达接话道:“扶余城、南苏州、木底州等地,是高句丽最早的故土。” “是高句丽人最多的地方,也是对大唐最抵触的地方。” “最近起事的,大半都是这些地方,或者和这些地方的人有关。” “耶耶从这里牵走十万户,可谓是釜底抽薪之计。” 陈景恪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这既是釜底抽薪,也是切割高句丽百姓和贵族的一种方式。 把这些高句丽人牵走,打散安置在大唐内陆各地。 无法聚集他们就不敢惹事。 少了贵族和官僚的带领,他们也无法阻止起来生事。 而贵族和官僚少了这些百姓的支持,就算想闹事也是有心无力。 确实是个好办法。 高句丽总共有六十余万户四百余万人口,其中半数是汉人,另外一半是高句丽人、契丹人、靺鞨等部落的人口。 总体算下来,高句丽人只有二十万户左右。 李世民这次一口气迁走十万户,且迁走的还是最忠实的高句丽人。 此举可以说彻底将高句丽复国的希望给掐灭了。 剩下十万户力量也不算弱,可这些人分散在辽东各地,想要大规模聚集会非常困难。 没有办法阻止起来,这十万户就是一盘散沙,只有被慢慢同化的份儿。 当然,李世民牵走的可不只是平民,还有半数的高句丽权贵和官僚。 理由也很简单,你们的王都选择去了长安,你们作为臣子的难道不应该跟着去侍奉吗? 可以说李世民的第三板斧子,彻底把高句丽给肢解了。 陈景恪有些担心的道:“如此激进,恐怕那些人会狗急跳墙啊。” 李明达笑眯眯的道:“我们就等着他们跳出来呢。” “在大军撤走之前,再狠狠的清扫一遍辽东。” “如此高将军治理辽东的时候,就能省却许多麻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