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三章 明十三 (第1/2页)
风越来越大,湖面上的浪头也越来越高。· 那浪潮一**涌来,拍击在长堤上,出隆隆的声响,令人心惊rou跳。 水汽弥漫,站在秋风亭里向外望去,整个天地都好像变得有些虚幻,不那么真实。 杨守文的髻被打湿,贴在脸上。 不过,他没有理睬,心里在消化着吕程志的话语。 听得出来,吕程志对王元楷的评价,甚至还要高过于王贺。 可惜这样一个人…… 杨守文道:“既然你现了问题,这两日为什么不说?” 吕程志苦笑道:“这种事情,没有十足的把握,谁敢乱说呢?如果不是赶上了这件事情,我也不敢在阿郎面前说这等言语。王元楷这个人心很细,看上去似乎很木讷,可实际上……不过这样一个人,还是死在贼人手中。细想来,有些可惜。” “是啊,这么细心的人……” 话说到这里,杨守文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道灵光。 王元楷这么心细的人,做事必然非常小心。 根据苏州刺史崔玄暐的奏报,王元楷曾秘密向他呈报,说是现了一些古怪的事情,并且说准备两日后前往吴县向他当面呈报。可是在他送出密报后的第二天,就被人毒害在了书房里。这说明,贼人得到了消息,于是就果断将他杀害。 可这么小心的一个人,怎可能走漏风声? 除非他身边的人…… 慢着,王元楷的死因已经被查出来,包括贼人下毒的方式,也已经一清二楚。 所以,一直以来,杨守文也没有再去想这件事。 可现在吕程志说起来,让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一个致命的漏洞。 李瘸子在房梁上钻了一个洞,把毒药藏在里面。而后用蜡封起来。问题是,王元楷每天都会在里面煮茶看书,那蜡为什么早不化,晚不化。偏偏在他送出奏报的第二天化掉呢?除非,是有人现了状况,于是在当天把毒药放到那房梁上的孔洞之中,而后用一层薄薄的蜡封住。这也是为什么当杨守文检查房梁的时候,还能现残留的蜡痕。· 换句话说。苏威,亦或者说是那些安南的贼人在王元楷身边安插有耳目! 想到这里,杨守文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他吞了口唾沫,看着吕程志,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也就能解释清楚,为什么在王元楷死后,崔玄暐派人前来查看,却找不到半点线索。 这个人,是谁? “阿郎,你怎么了?” 杨守文蓦地清醒过来。抬手用力搓揉了一下面庞。 他从挎包里,取出那本在王元楷书房里现的,放在了亭中石桌上。 “咦?” 吕程志愣了一下,旋即醒悟过来。 “阿郎,你……” 他话未说完,却闭上了嘴巴。 因为他现,杨守文似乎有些焦虑。 正午时分,大雨倾盆。 远处的太湖,近处的长洲苑,都被那水雾淹没。远看雾气昭昭,一派朦胧景色。 姚三郎带着民壮,在城楼上值守。 长洲县城的城门紧闭,城里更是守卫森严。 鱼市已经被关闭。码头也已经被封锁。一队队巡兵武侯在街头巡逻,表情严肃。 县城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县尉,有人过来。” 姚三郎刚巡视完了城门,正准备坐下来休息,忽听到身边的民壮队长大声喊叫。 他连忙起身。冒着雨走到城墙后,手搭凉棚观瞧。 只见一队人马从远处行来,队伍里还有不少车马,看上去浩浩荡荡,声势不小。· 不一会儿的功夫,那车队就到了城下。 “快开城门。” “下面是什么人?今日长洲戒严,若无征事郎命令,任何人不得进出。” “册你娘,我是王海宾。” 一名小将纵马上前,来到了城下。 姚三郎一怔,连忙道:“王参军,征事郎在哪里?” 未等王海宾回话,就见从队伍中行来一个人,来到王海宾的身边,“三郎,快开城门。 我家阿郎现了重要的线索,已前往吴县拜会府尊。 车上是从苏家查抄的重要物品,阿郎吩咐,要妥善保管……你还不赶快打开城门。” 姚三郎认出,说话的人正是吕程志。 他知道,这吕程志是杨守文身边的幕僚,心腹! “快开城门。” 姚三郎大声喊叫,只听得城下传来一阵动静,紧跟着城门大开。 王海宾率领官军,押着车马进入县城。姚三郎披着蓑衣,从城楼上沿着驰道飞奔下来。 “吕先生,情况如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