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八章 (第2/2页)
他当时身在都督府,又甚得薛都督的信任,豆卢氏对他经过数次试探后,便将之接纳。他失踪,是豆卢氏派他隐姓埋名,前往长安亲仁里做事。后来,他在亲仁里站稳脚跟,便试图与我们联系……去年末,他传来消息,言亲仁里背后,有人在暗中支持,并使他们与突厥频繁联络。本来,他就要打探到亲仁里背后的指使者,却不成想再次和我们失去了联系……直到日前我们找到他,却不想……” 李显这番话,说的是咬牙切齿。 而杨守文则隐约听得出来,李显似乎已经知道了什么。 他沉默了片刻,轻声道:“是相王?” 李显没有回答,而上官婉儿等人,则保持了沉默。 “管叔做事,素来谨慎。 他行事非常小心,又怎会被人知晓身份?” 李显依旧没有回答,却是韦在一旁沉声道:“豆卢钦望。” “啊?” “豆卢钦望在圣二年便拜为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可是在长安元年,也就是你离开神都,前往剑南道后不久……当时陛下远赴长安,父亲临朝摄政。豆卢钦望被父亲拜为太子宾客,协助太子处理朝政。父亲见他尽心尽力,且才干卓绝,于是便生出了招揽之心,对他也就失去了提防…… 母亲更因他与亲族交好,且一直都非常关照,所以常劝说父亲,对他委以重任。 他暗中交好三郎,并利用三郎年少无知,知道了管虎的存在。” 韦说完,朝李显看去。 李显露出尴尬表情,低着头没有说话。 而杨守文,则变得脸色极为难看。 说一千道一万,问题还是出在了李显的身上。 李显耳根子软,他早就知道。只是他没有想到,居然会酿成如此事故…… 他该说什么呢? 杨守文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父亲,你宠信母亲,本无大碍。 可你却不能事事听从母亲的话……她虽说经了那么一场磨难,但毕竟不似父亲你眼界宽阔。她分不清楚善恶,自然看不出豆卢钦望包藏祸心。可你,却该谨慎才是。” 李重润压低声音说道,令李显哑口无言。 倒是上官婉儿摆手说道:“皇太孙莫要再责怪太子,他已经很难过了。 如今,太子妃被禁足,而三郎也因此受到了责罚……当务之急,是要弄清楚,管虎到底打探到了什么消息。他之前与我联络,说是有非常重要的事情禀报。可现在,他遇害身亡,也使得我们线索中断……所以,我们还是考虑一下对策。”
“慢着慢着,你们还未说,那豆卢钦望到底何许人也?” 杨守文被他们绕的有些发懵,忍不住大声询问。 上官婉儿说的不错,管虎现在已经被害……太子妃?李显绝不可能重则,而三郎李重俊,怕也无法追究太过。所以,在杨守文看来,为管虎报仇才是当务之急。 “豆卢钦望的从女,便是相王妃。” “什么?” 杨守文脱口而出道:“你们明知道豆卢钦望和相王的关系,还让他做太子宾客?” 李显的脸,顿时红了。 他赧然道:“我那时想着,是拉拢和分化……” 不用问,这里面肯定有太子妃韦氏的作用。 李显的想法倒是美好,可他也不想一想,豆卢氏既然和相王府关系如此密切,又怎可能被他分化拉拢? 想到这里,他朝上官婉儿和陈子昂看了一眼,只见二人也是一脸苦笑。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弄清楚,管叔到底发现了什么线索,对吗?” “是!” “也就是说,需要前往亲仁里?” “没错。” “我去!” 杨守文二话不说,便毛遂自荐。 在他看来,李显这么晚把他找来,怕就是这个原因吧。 哪知道,他话刚出口,就被李显摆手拒绝。 “青之,你去不得。” “为什么?” “你刚杀了遣唐使仆从,令朝堂颇为震动。 鸿胪寺那边,要追究你的罪名,并且有不少朝臣表示了赞同。虽则陛下强行将此事压制下来,可你现在,却是众矢之的,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如何离开洛阳?” 杨守文眉头不禁一蹙,也不由得沉默了。 上官婉儿道:“青之,今晚找你前来,一来是告诉你管虎的事情,二来则是要与你商议,择一人前往长安,调查情况。毕竟,管虎生前,也曾留下了一些线索。” “找谁前去?” “如今,尚无合适人选。” 杨守文知道,这种事情宜早不宜晚,拖得越久,管虎留下的线索,很可能会消失。 “这个人必须胆大心细,且不为人熟悉。” “子寿如何?” 没等上官婉儿说完,杨守文突然道。 “啊?” “子寿虽进士及第,但认识他的人并不多。 他胆子很大,且遇事冷静,曾在我父亲帐下做事,我父亲对他的才能,也非常赞赏。 更重要的是,子寿是岭南口音,不宜为人怀疑。 对了,还有一个人……郑懿。他是郑家子弟,而郑家在长安,也有一些产业。郑懿年纪虽然不大,也是个非常机灵的人。让他二人结伴,相信可以掩人耳目。” 李显浓眉一挑,露出欣喜之色。 而一旁一直沉默寡言的张九龄,则是一脸茫然。 上官婉儿看了张九龄一眼,思忖片刻之后,便向李显道:“善!” “子寿!” “臣在。” “你可愿往?” 说实话,张九龄不想去长安。 因为他知道,此去长安,定然非常凶险。 可到了这个地步,他若是拒绝,必然会被人小觑,更从而影响到他日后的前程。 于是,他不无幽怨的看了杨守文一眼,然后道:“愿从太子之命。” “嗯,你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来。” 张九龄眼珠子一转,突然看向了杨守文。 他的脸上,露出了一抹诡异的笑容,令杨守文有些发毛。 “我想请一人随行,不过却需青之同意。” “谁?” “就是青之的小妹,公孙暖。” “不行!”杨守文几乎不假思索,便开口拒绝,“幼娘经磨难,方回洛阳,还未曾与婶娘团聚。” “可是,长安之行凶险颇多,我与郑家小郎恐怕难以对付。 我听人说过,幼娘武艺高强,而且非常机警。若有她随行,我想一定能马到功成。” “你听哪个胡言乱语,她武艺高强?” “便是安乐公主。” 杨守文顿时哑然,不知道该如何为幼娘开脱。 幼娘的本事,李裹儿当然清楚。 他不禁苦笑着,狠狠瞪了张九龄一眼。 “青之,你看如何?” “这个……”杨守文犹豫许久,轻声道:“此事我不好决定,要询问幼娘的主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