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06章 三强鼎立成水火,李密再起争雄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6章 三强鼎立成水火,李密再起争雄意 (第2/2页)

是李密干的活。

    这和以前快意恩仇,纵马驰骋的日子相比,真的是味同嚼蜡,更为重要的是,当他履行光禄卿的本职工作,向皇帝李渊献食时,更是对他尊严的无情打击。

    李密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当年,他可是和李渊称兄道弟,甚至被他推举为盟主的带头大哥啊,现在看到李渊正襟危坐,高高在上,而自己却需要敛容屏息,装模作样去完成固定礼仪。

    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李密是当世枭雄,宁愿轰轰烈烈地死,也不愿意苟且地活。

    王伯当也同样有这种抱怨,静极思动,他私下对李密说道:“天下事在公度内耳。今东海公(徐世绩)在黎阳,襄阳公在罗口,河南兵马,屈指可计,岂得久如此也!”

    李密大喜,王伯当果然和自己是的铁竿,也是同一类人。

    他知道李渊一直想以关中而临天下,最好能不战而下,他将向李渊展现自己的价值。

    于是,他向李渊上了一道奏文,推诚置腹地说道:“臣虚蒙荣宠,安坐京师,曾无报效;山东之众皆臣故时麾下,请往收而抚之。凭籍国威,取王世充如拾地芥耳!”

    这对于李渊本人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毫无疑问,王世充虽然战胜,但他毕竟是江都远来的龙,不是河南的地头蛇,要全部接收李密的势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如果李密重新出现在河南,局势出现反转的可能性非常大。

    李渊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只看到好的一面,李渊的群臣形成了一种公开而普遍的意见,他们上书说:“李密狡猾好反,今遣之,如投鱼如泉,放虎于山,必不返矣!”

    但李渊想以国士之心对待李密,他明确回复道:“帝王自有天命,非小子能取。借使叛去,如以蒿箭射蒿中耳!今使二贼交斗,吾可以坐收其弊。”

    李渊做了最坏的打算,就是放虎归山,让他们重新混战,必然二败俱伤,李唐一样可以坐享其成,到时收拾残局,不费吹灰之力而已。

    于是,李密出关已是箭在弦上。

    要做事,当然需要一个班子。

    李密请求带领自己的一个谋士出行。

    他是贾闰甫,这是个智勇双全,颇有决断的人物。

    当年,裴仁基还是隋朝大将,准备投降李密,但顾忌监军御史的掣肘,犹豫未决时,责闰甫斩钉截铁地说:“萧君(御史)如栖上鸡。若不知机变,在明公一刀耳。”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才坚定了裴仁基投降李密的决心。

    并且,贾闰甫有着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

    当时有一句名谣,“洛水十里,米如白沙。”

    这是一个典故,说的是李密攻取洛口仓后,开仓赈粮的盛况。

    河南民众久承战乱,加上天灾不断,早已疲惫不堪,忽然之间,竟然可以任意从政府粮仓之中取食,这是天大的好事。

    于是,每家每户虽然都缺乏盛米的瓮盎,但不要紧,他们因地制宜,折下运河二边的柳条,现场编成箩筐,用来作取米的工具。

    但这柳条箩筐有个缺点,柳枝粗大,缝隙必多,于是,亮白晶莹的米粒一路洒下,星星点点,累积成层,远远望去,就象一条晶莹剔透的白米之路。

    李密也是久处生死存亡的边缘,什么时候有过这种富足的日子,他看到远近而来,多达近百万的民众,不由志得意满,觉得天下就在他掌握,他对贾闰甫志得意满地说:“此可谓足食矣!”

    贾闰甫表现了难得的清醒,他不无忧虑对李密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今民所以襁负如流而至者,以所天在此故也,而有司曾无爱吝,屑越如此,窃恐一旦米尽人散,明公孰与成大业哉!”

    李密幡然醒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