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44章 机关算尽太聪明,小不敌大误苍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44章 机关算尽太聪明,小不敌大误苍生 (第2/2页)

王雄诞很快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当西门君仪作为说客,让他也参与江南的造反时,王雄诞誓死不从。

    他大义凛然地说道:“当今方太平,吴王又在京辇,国家威灵,无远不被,公何得为族灭事耶!雄诞有死而已,不敢闻命。”

    辅公祏非常清楚王雄诞在军中的号召力,既然不为自己所用,就只能清除。

    王雄诞死。

    他的死严重割裂了江南的军心民意。

    因为他善抚将士,宽以御下,每个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力。

    并且王雄诞是杜伏威军中,少有的仁义之将,他每次攻破城池之后,都会勒兵约将,秋毫无犯,他死之日,江南士庶,无不痛哭流涕。

    辅公祏虽然得到了杜伏威留下的兵力,却失去了江南的民心,他以丹阳为皇城,建国号为宋,梦想恢复当年南北对立,宋国的辉煌。

    但他的政权不过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大厦,不需经人推倒,自己就已经摇摇欲坠。

    何况,他的对手是李孝恭和李靖。

    确切而言,他的对手是整个李唐帝国,因为,李唐已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辅公祏选择在这个时间造反,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事实证明他不堪一击。

    但他明面上的实力,似乎还是非常强大。

    李孝恭逐一蚕食掉辅公祏外围的势力,并且优命令任瑰下江都,占据京口,以牵制丹阳的辅公祏,让他无力西进。

    因为在西边的当涂,他将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决战。

    辅公祏在当涂下了猛注。

    他投进去了五万主力,当涂三山,在博望山和青林山驻扎精兵。

    在梁山之上,铁锁横江,筑却月城,三山呼应,互为犄角,以冯惠亮为主帅,兵强将勇,要和李孝恭决一死战。

    李唐诸将心里没底。

    因为他们出兵之前,发生过一件奇异之事。

    在出征之前,李孝恭集合诸将一起饮酒欢乐,他命令取酒水来时,清澈无色之酒,竟然变成了殷红的血色。

    这并不是一个吉利的征兆,但李孝恭举重若轻地说:“此乃公祏授首之征也!

    李孝恭率先一饮而尽,全军都佩服李孝恭的胆识和应变的急智。

    但这件诡异之事,在各位将领之中形成了一种心理阴影。

    现在冯惠亮手握重兵,却坚壁不战,他们无计可施。

    在两难进取之际,唐军远道而来,心理难免疲弊。

    众人竟然产生了懈怠退却的心理,但李孝恭是个勇于进取的人,他稳打稳扎,倒并不着急,派遣奇兵断绝冯惠亮的运粮通道。

    这其实可以看出冯惠亮虽然表面强干,但内里却是无比空虚。

    在自己的地盘之上,竟然被远来的唐军反客为主,截断自己的粮道,如果能反过来,去断绝李孝恭的粮道,或者可以效仿李世民的战法,让李唐军队匹马不归。

    可惜事异人别,世间之事,皆有定数。

    战事形成胶着,李孝恭召开军事会议。

    将领们都一致认为,“惠亮,正通并握强兵,为不战之计,城栅既固,卒不可攻。请直指丹阳,掩其巢xue,丹阳既破,惠亮自降。”

    这种避实击虚,直捣黄龙的战法,当然也有可取之处。

    但李靖又一次站在了众将的对立面,他精深入微地分析说:“公石精锐,虽在水陆二军,然其自统之兵,亦皆劲勇。惠亮等城栅尚不可攻,公石既保石头,岂应易拔。”

    李靖接着指出了直进丹阳,不可承受的后果,“若我师到丹阳,留停旬月,进则公祏未平,退则惠亮为患,此便腹背受敌,恐非万全之计。”

    这确实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丹阳坚城,并非可一日而下,若是被拖在坚城之下,援军一到,进退无门,腹背受敌,必然是溃败之局。

    李靖再一次提出了自己大胆而高明的意见,“惠亮、正通皆是百战余贼,必不惮于野战,止为公祏立计,令其持重,但欲不战,以老我师。今若攻其城栅,乃是出其不意,灭贼之机,唯在此举。”

    李靖竟然要硬攻冯惠亮。

    因为他手上还有一张王牌,现在是翻底牌的时候了。

    那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