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天下名器德者居,针尖麦芒终相对 (第2/2页)
李世民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不无忧虑地向房玄龄地表示了自己的担心。 但房玄龄气定神闲地说:“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望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四方之志,天子之位,当然是李世民固有的目标。 他听取房玄龄的推荐,倾心交结信任杜如晦,才成就了房杜一代传奇。 李渊一直在努力。 他除了削弱李世民的力量外,他也尽力,以一个父亲,或是一个皇帝的身份,去弥缝或是保持二兄弟之间的平衡。 即使河北战事吃紧时,他也依然安排屡战屡败的李神通去挂帅,平叛刘黑闼。 这引发了灾难,李神勇根本不是刘黑闼的对手,他惨败而归,河北全境,重新回到窦建德时代。 李渊不想再外放李世民出山东,但时势所迫,在每一个他想闲置李世民的关头,总有来势汹汹的外患,让他焦头烂额。 李世民再一次获得解放。 不出所料,李世民三下五除二就消灭掉刘黑闼的主力,这也是当年窦建德留下的军事遗产。 前线形势刚刚好转,李渊就迫不急待地从前线召回李世民,虽然徐圆朗在山东的叛乱已是如火如荼。 战场之上,稳妥为主。 李渊虽然又一次做了妥协,再次派李世民出关,但却并没有让他长驻山东的,而是在刘黑闼再次叛乱时,派出了太子李建成领导平叛大军。
李渊的意图非常明显,刘黑闼是嘣达不了几天,但李建成可以收获山东的人心和人才。 也完全可以向全天下证明,李唐王朝,即使没有李世民,也一样行。 随着李孝恭和李靖在江南的大获全胜,李唐终于一统天下,但李世民并没有激流勇退,束手归山的想法。 勇于进取的李世民,依然是李建成心中,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这并非只是一种臆想,而是他感觉到了李世民咄咄逼人的杀意。 杨文干事件让双方的矛盾明面化和实质化。 在此之前,他们二兄弟已经从暗中提防,互相较劲,转向成实质上的对抗。 李建成在长安创建了“长林兵”。 这是一支二千人的骁勇,和平时期,在京城拥有如此规模的军队,如果从别有用心者的角度看,无异于谋反。 李建成似乎做好了要在京城开战的准备,他秘密地调了一支三百人的骑兵进入京城,以充实自己的军力。 这只部队来自于幽州李艺,是杀手中的杀手,也是精锐中的精锐。 但李建成很快被人抓住了尾巴。 有人将这个消息上告给了李渊,这违背了李渊定下的,兄弟之间和睦相处,绝不刀兵相见的底线。 他立即召见李建成,狠狠地责骂他,并且,将这支军队的将领可达志流放到偏远的巂州。 可以肯定,这个消息源自于李世民一方。 他们二兄弟早就在暗中注视对方的一切动向,也一直想抓住尾巴,给对手致命一击。 李世民并不是盏省油的灯。 他一样在暗中积蓄力量,在六月初四玄武门事变中,他轻易就将八百死士调进秦王府,以备非常之需。 情势的发展,终于产生了二者必存其一,另一个将失去所有的死局。 李世民先拨一筹。 杨文干在李建成的东宫做过卫士,李建成也着意结交托付于他。 杨文干没有让他失望,他私自招募了一些壮士,送到长安加强李建成的力量。 这本来并没有多大的事,但李建成回馈给他一些铠甲,这就出事了。 在古代法令较严时期,私藏三副铠甲,就会判为谋反。 李建成派去运送铠甲的二个将领怂了,或者也是受到了外来的压力或者诱惑,他们竟然向李渊告发了这件事。 非常巧合的是,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也从宁州出发,检举告发杨文干。 这件事情透露着绝大的蹊跷,能够具备这种能力和能从中得到实际利益的,只有李世民一方。 应该可以推定,至少在这个时候,李世民和他的手下,就已经确定并且坚决执行将李建成拉下马的计划。 这个时间点选择得非常好,不由李渊不上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