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54章 天下无事庸人扰,待我国士桃李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54章 天下无事庸人扰,待我国士桃李报 (第2/2页)

   当大唐的使者崔敦礼,出现在王君廓的军队中,谁反谁顺,已经一目了然,王君廓只说了一句话,“李瑗作逆误人,何忽从之,自取涂炭。”

    在可以生的情况下,没人会刻意寻死,况且现在强弱胜负已分,李瑗的部下,再没有抵抗的勇气和意义。

    李瑗一方的战意立即崩溃,他们全部阵前倒戈,奔散逃亡。

    一瞬之间,李瑗就成了孤家寡人。

    当他看到前一刻自己还威风凛凛地率领几百甲士,享受前呼后拥的成就感,这一刻,他骨子里涌上了浓烈的肃杀之意。

    现时,也觉得非常荒唐。

    真是一场不真实的大梦啊。

    李瑗望向王君廓,那个别人口中反覆的小人,确实就是那个让人失望的样子,他心中愤怒,开口大骂道:“小人卖我以自媚,汝行当自及矣。”

    李瑗被缢杀于幽州。

    最大的祸乱源被清除之后,还有一个必须重视的情况,太子和齐王府中,还有很多的干将,散布于江湖之间,尤其是河北之地,他们是隐患,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

    李世民虽然发布了赦免二府和李瑗王府人员的命令,但一是信息有滞后性,二是很多人都希望靠检举告发他们而升官发财。

    这引发了一股暗流。

    也违背了李世民不止是当想皇帝,而是立志做一个好皇帝的初衷。

    李世民再一次重申,“六月四日以前事涉东宫及齐王,十七日前连李瑗者,并不得相告言,违者反座。”

    李世民长袖善舞,老于政治,他派出了魏征为宣慰大使,全权处理善后事宜。

    魏征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他的身份既属于山东人士,又曾经是太子府的干将,以他作为特使,就能给另外的二府人士作一个表率和示范。

    魏征都能被赦免重用,兄弟们更不用担心。

    魏征没有辜负李世民的委托,他也证明了足堪大任。

    他走到磁州的时候,正好碰上了二个熟人。

    他们是前太子府千牛将军李志安,还有齐王府的护军李思行,他们被官府押送前住京师。

    魏征展示了国士之风,他对副使开诚布公地分析说:“今复送(李)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魏征等人)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且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宁可虑身,不可废国家大计。”

    魏征不想和稀泥,也不想推卸责任,他有一种真正为国为民做实事的心态。

    他大义凛然地说道:“今若释遣(李)思行,不问其罪,则信义所感,无远不臻。古者,丈夫出疆,苟利社稷,专之可也。况今日之行,许以便宜从事,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

    他立即当场释放了李思行等人,事后才向李世民修书汇报此事。

    李世民从信中体会到魏征做事的心态和志向,心中大感欣慰。

    李唐王朝也将大感欣慰。

    因为这个年轻的皇朝,有包容万象、一心上进的皇帝,他时刻警醒自己,自己需要在历史上证明自己。

    明君在上,李唐皇朝,也有无数个想做实事,又具备做实事能力的贤臣,君明臣贤,交相辉映,万古流传。

    他们的名字,千载之后,依然如雷贯耳,甚至被赋与了神话般的色彩。

    比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比如秦王府十八学士,他们被后世小说家演绎出很多神话般的传说,口耳流传。

    李世民将要正式接管这个世界。

    李渊发布诏令,传位给皇太子,在经过程序式的辞让之后,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

    新王即位,大赦天下。

    他是少有的没有在正殿,当时叫太极殿即位的皇帝,太极殿现在还是李渊的地盘。

    这反映了李世民虽然登上九五至尊之位,但非常重名,他表面还存有一分父子温情。

    这也体现出李渊在朝廷之上,还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事实上,李世民一朝,第一批宰相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李渊的旧臣,这是一种必然的平衡平稳过渡。

    直到三年之后,李世民才能正式入主太极殿。

    他将以自己赫赫武功,让李渊看到,打仗,李世民是当世第一位;做皇帝,李世民依然鼎立于历史的前头。

    但他现在还没有资格骄傲,

    因为突厥人的马蹄声,已经轰隆隆响彻长安城。

    李唐建国以来,突厥人和长安城第一次亲密接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