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57章 善战者谋略为先,河东道曙光初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57章 善战者谋略为先,河东道曙光初现 (第2/2页)

对李大恩寄予厚望,李大恩没有辜负他。

    他将总管府设在雁门,在他的经略之下,将石岭关以北的突厥和盗匪势力,全部被连根拔起,唐朝往北的发展,跨出了关键的一步。

    雁门终于重新见到了李唐的太阳。

    此消彼长,敌进我退,当颉利当政时,引发了突厥的报复和进攻。

    颉利可汗亲自率领大军来找回场子。

    但他首战就被击退,在卷土重来的第二次战斗中,李大恩派出的军队全军覆没,甚至行军总管王孝基也被俘虏,只身得以逃回雁门。

    但时也势也,他只能和李大恩固守雁门一城,眼睁睁地看颉利可汗在城外耀武扬威。

    但攻城之战,并非突厥人的擅长,他们虽然将雁门围困一个多月,但双方两难进取,颉利可汗只能收兵北归。

    这反映了一个现实,就是在雁门回归之前,太原就是唐朝和突厥战斗的第一线,缺乏任何的战略纵深,但李大恩驻守雁门之后,就可以将决战场所向北推进几百里。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雁门的存在,事实上已经解决的突厥的小股入寇。

    虽然雁门依然无法抵挡突厥的大规模入侵,但却可以成为一个坚固的点,给突厥的补给线造成极大的困扰。

    突厥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南下太原。

    并且,李大恩不是一个守成之辈,他有着代北武将的优良传统,积极进取,以身许国,悍不畏死。

    他不断地寻找战机,当他看到突厥出现饥荒,民心背离时,他向李渊请求收复马邑。

    李大恩主动出击的勇气得到李渊的支持,他派遣独孤晟和他分兵合击苑君璋治下的马邑。

    但天不佑李大恩,独孤晟竟然在约定的期限之内,没有达到汇合的地点,李大恩陷入孤军奋战的危险境地。

    颉利可汗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指挥几万大军重重包围了李大恩。

    虽然李渊又另外派了李高迁去支援,但似乎他和独孤晟的军队,都不敢,或是没有机会和突厥开战。

    援兵指望不上了。

    再加上无坚城可守,在粮食耗尽的一刻,已成必死之局,虽然李大恩率领敢死之士突围逃走,但在野外平原,追击剿杀,是突厥人的强项。

    李大恩全军尽墨,匹马无归。

    但马邑的回归,机缘巧合之下,竟然很快迎来了新的曙光。

    在突厥的指示下,刘武周的妹夫苑君璋,成为杨政道流亡政府的大行台,他成为马邑的土皇帝。

    但他的部下高满政想归降唐朝,他开门见山地对苑君璋说:“夷狄无礼,本非人类,岂可北面事之,不如尽杀突厥以归唐朝”。

    但当时突厥势强,苑君璋拒绝了这个提议。

    他迫于情势,被高满政逐出马邑,并且他留在马邑的一个儿子,也和突厥二百戍兵,一同被杀。

    双方结下解不开的深仇。

    对于突厥和苑君璋来说,都不可承受失去马邑之痛,报复立即到来。

    当年六、七、八、十月,苑君璋引领突厥四次进攻马邑,但都被高满政挡下,但突厥在河北搬来了善于制作攻城战具的高开道之后,马邑终于顶不住了。

    十一月,马邑陷落,高满政及其核心部属皆死。

    但苑君璋也在马邑呆不下去了。

    因为作为本地豪强,引外族诛戮本族同胞,对于代北英雄们而言,这是一件非常耻辱之事。

    他虽然重新夺回了马邑,但他也永远失去了马邑。

    苑君璋只能将自己的行台驻地北移到恒安(今山西大同)。

    突厥事实上已经失去对马邑的掌控,他们乐得做一个顺水人情,在马邑陷落五天之后,他们就以马邑归唐作为聘礼,向李唐求和,请求和亲。

    打打和和,在国家之间,是一种常态。

    颉利可汗表示出诚意,他向李渊赠送了一种叫鱼胶的特产,这种胶产自鱼身体之内,工艺复杂,存世极为稀少,但颉利可汗毕竟是大草原上的主人,真正的大手笔,一次就进献了几十斤鱼胶。

    除了鱼胶本身的珍贵之外,它的象征意义更让人心情愉悦,这寓意二国的关系同于此胶,永远粘在一起。

    当然,边境之上,该杀的还是要杀,该抢的还是要抢,所有关系建立的前提是背后的实力。

    只有拳头才能让人让可。

    谈判桌上,不要想得到本不属于你的东西。

    东西送完之后,该办正事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