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62章 功臣榜实酬勋榜,新旧人更天下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2章 功臣榜实酬勋榜,新旧人更天下人 (第2/2页)

不是真实的。

    悠悠众口,既不能堵,就只能疏了。

    李世民早就预料到群臣们的反应,他早就想好了对生,不慌不忙地回复李神通。

    李世民先是回顾了李神通的革命之路,“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隋朝追捕)。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

    这让李神通老脸挂不住了。

    他在山东的战绩,是他一生的污点和黑料,虽然他挂元帅之名,最后山东尽平,也得以报得大仇。

    但结局虽美,过程却未必佳。

    李世民揭了李神通的老底,接着再赞美了房玄龄等人的功劳,他心诚意正地说道:“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

    李世民说的是事实,他也点出了关键的一点,以前的天下,是李渊的天下,如果不出意外,以后也会成为李建成的天下。

    李世民的皇位,确实是房玄龄等人拼命,甚至冒着灭族的危险挣来的。

    这是天大之功,也是不赏之勋,从这点来讲,排第二档的四人,又有谁可以不服?

    现在已经不是李渊的时代了。

    李世民不为己甚,接着打起感情牌,他安慰李神通说:“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

    这也是一句直击李神通心理的话。

    让他放宽心,现在虽然给另外的人封了高官,赐与厚赏,但这天下,始终是李氏的天下,有李世民在的一天,作为宗亲的叔父,还忧虑什么富贵?

    李神通无话可说,也不能再去说话。

    而余下的群臣,论亲没有叔侄之亲,论功则又更次一等,李神通都闭口不言,他们又哪敢再出头。

    情势已经非常明显。

    他们赶快站了出来,纷纷表态说:“陛下至公,虽淮安王(李神通)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

    于是,皆大欢喜,各自领赏,各回各家。

    但这个榜单还存在一个弱点。

    那就是李世民虽然用厚赏回报了,给他争得皇位的高级核心领导,但秦王府的旧人,那些和他拼命出生入死,准备武力夺权的中下层官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赏。

    这来自于李世民天下为公的理想。

    他发动政变,夺得皇帝之位,但他的志向并不止步于做个独断专行的皇帝。

    他有着敢为天下先,开创盛世的内驱力,这就决定李世民的用人和统治,必须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为了在原太子党、元吉党和李渊派系之间保持平衡,原来秦王府中一些老部下们的利益,不可避免受到损害,这当然会引起他们心理失衡。

    他们当日也是豁出了身家性命,蒙上眼往前冲,现在可以采摘革命果实了,他们却似乎被忘记了。

    有功不赏,甚至被有意忽略,这口气,是咽不下去的。

    职位未升迁,心有不平的秦府旧属,直接找上李世民理论.

    他们在私下议论中,愤愤不平地说:“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反出前宫(太子),齐府(建成)人后,“

    这是实情,但僧多粥少,李世民作为家长,实在是有苦难言。

    他只好耐着性子给他们解释说:“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

    李世民以至公之心,轻风化雨地消弥这种新旧之争。

    新旧利益之争或者稍告一个段落,但新旧名誉之争,又立即摆上台面。

    在涉及到最核心的侍卫人选时,从安全考虑,为了以防万一,有大臣建议应该全部选用原来秦府的旧兵,想将他们全部授与武职,充当李世民的贴身侍卫。

    但李世民表示了明确的反对。

    这源于他在战场之上的自信,也是他的传统作风。

    刀头舔血,以心换心,这种强者的自信和包容,是积极刚健,年少锐进的高标之风,但即使是李世民本人,在多年的皇帝生涯后,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也依然会变成一个合乎规矩的政客。

    但年轻时的李世民,睥睨天下,不可一世,其风范足让后世仰望。

    当年他刚刚平定西秦薛举,就敢让他们挟弓带矢,陪自己在野外围猎,现在虽然已是和平时期,但李世民并没有改变他从战场之上形成的作风。

    他站在一种更高的层次,说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

    “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李世民甚至有意压制了旧人的权利,以换取在政治上更大的便利。

    但他心中未免没有一丝愧疚,那些老伙伴,老朋友,跟着自己出生入死,本来更应该享受太平盛世的果实,但自己为了更高更大的追求,不得已而作出了让步和牺牲。

    人非圣人,孰能无情?

    这让他有时候也会忘记自己远大的目标,而动恻隐之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