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73章 君臣挥手作别日,逆取顺治成功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73章 君臣挥手作别日,逆取顺治成功时 (第2/2页)

奖励了马周的进谏,但却并不依照执行。

    连续几年,李渊都只能蜗居在大安宫。

    或者是感到李渊身体有疾,时日无多,在牙下多次进谏之后,李世民终于邀请李渊一同前往九成宫避暑。

    但李渊坚决不同意前往。

    因为九成宫的前身,就是隋朝的仁寿宫,那是杨坚死命之所,而杨广在那里,成为杀父蒙尘,遗臭千古的罪人。

    现在,李世民也是一个杀兄屠弟的罪人,历史何其相似,自己终是不愿意触这个霉头。

    李世民也心同此理,乐得眼不见为净。

    迫于朝臣不断地进谏压力,加上他自己也不愿意在青史之上留下一个不孝的罪名,他准备再给李渊修建一座避暑的行宫。

    但晚年不加节制的放纵生涯,加上心中郁结的苦闷,摧毁了李渊的身体,他的时间到了。

    李渊将在平静中走完自己这一生。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李渊和李世民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

    这来源于李世民震古铄今的功业,在李渊心中,李世民虽然是个不孝的儿子,但他却可能是这个帝国最适合的继承人和掌舵者。

    自己当年坚持挺立太子李建成,又未早做预防,玄武门之变,公平允当而言,时也势也,命也运也,不得不然,又有何话说。

    贞观七年十二月,李世民在一次狩猎之后,乘兴携李渊参观了汉朝未央宫的故地。

    在这片充满英雄和传奇的土地上,李渊似乎重新勃发出生命的春天,他颇有兴致地仔细观察了李世民的随行人员。

    那里有天下四方八域,远达万里,无数的种族和曾经辉煌的敌国之主,现在他们都恭敬地侍立在一边。

    李世民自信流溢,这是天可汗之威,也是曾经的天策上将之风,李渊心中暗暗点头。

    他兴致一起,就想众乐乐。

    李渊命令突厥的颉利可汗翩翩起舞,大草原勇士的乐舞,充满了异域风情,气氛热烈。

    但有舞无诗,无以成乐。

    李渊又在队伍之中,看到了南蛮的尊长冯智戴,他虽然偏处蛮荒之地,却久慕中原文化,吟得一首好诗。

    李渊叫冯智戴随席吟诗一首,这真是天下祥和,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气派。

    李渊老怀大慰,开心大笑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李世民抓紧这个机会,他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当着全天下,当着李渊恭敬地说道:“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诲,非臣智力所及。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

    当年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据有天下之后,他颇为自己父亲(被刘邦封为太上皇)当年瞧不上自己而耿耿于怀。

    刘邦说出了一句著名的话。

    “始大人(父亲)常以臣(刘邦)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孰与仲多?”

    这当然是当面奚落太上皇没有眼光,不识自己真龙之身。

    李世民在这个时候用上这个典故,是明白告诉李渊,同为皇帝,他不是刘邦,也不想做刘邦,他还是李渊心中那个曾经的二郎。

    虽然二郎的时代早已远走,但生儿如此,又复有何求?

    李渊含笑肯首。

    群臣见他们父子一团和气,一齐大呼“万岁、万岁”,气氛一瞬间达到高潮。

    这“万岁”的声音响彻大地,久久飘扬在未央宫的上方,这万岁是对李世民的称呼,也是对李渊的称呼,而李渊,已经非常久没有听到这个称呼了。

    那就这样了,也就这样了。

    贞观九年五月,大唐的创建者李渊在大安宫,安静地走完了他这一辈子。

    因为李世民的亲自干预,李渊的很多真实事迹,早已湮没于岁月之中,或者隐藏在某个角落,如星星般发出微光。

    想要完整了解李渊的一生,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创建了一个王朝,他也失去了一个王朝。

    他的喜与怒,悲与哀,功与过,在历史的长河中,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云遮雾拦,隐隐约约。

    当我们拿起放大镜,想仔细搜寻他内心深处,最隐密幽微,最柔软细腻之处时,我们会和他打一声招呼。

    你好,李渊。

    你好,李唐王朝。

    一个时代结束了,现在这个时代的主人,他叫李世民。

    再见,李渊。

    你好,李世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