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77章 两国夹缝难求存,三番四次师有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77章 两国夹缝难求存,三番四次师有名 (第2/2页)



    他征求元老派萧瑀和长孙无忌的意见,他先开口说“颉利君臣昏虐,危亡可待。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

    显然,如果只是作为军事统帅,从战术上看,这是征伐突厥的大好时机,但如果做为中国的皇帝,却需背负毁约的骂名。

    李世民难以取舍。

    毫无疑问,李世民在当时蠢蠢欲动,如果能得到大臣的支持,他将挥师北进。

    萧瑀知道李唐已经被突厥压制这么多年,胸中郁闷,早就无处发泄,现在机会难逢,他是实利派,他支持李世民出兵。

    但长孙无忌却是一个老成之人,他觉得并没有必胜的把握,想再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

    他沉着冷静地说道:“虏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

    李世民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在逐一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以及大草原上的混乱局势后,李世民终于熄灭了出兵的冲动。

    他还要等待。

    颉利可汗的情势似乎越来越坏。、

    年底时,迎来了第二次机会。

    郑元寿出使突厥,回归长安后,他向李世民报告了一条重要的消息,是关于颉利可汗,也是关于突厥的未来。

    他在朝廷之上,自信满满地对着满朝文武说道:“今突厥民饥畜瘦,此将亡之兆也,不过三年。”

    大臣们的心思,瞬间活动起来,他们都请求乘势讨伐突厥。

    李世民同意郑元寿三年之期的判断,但是他阻止了朝臣们的想法。

    这一次,李世民显然思虑再三,有备而来,对着朝臣们,讲了一番面子上非常经典,文雅的话。

    显然,出不出兵,在私下里,他已经考虑过无数次了。

    这就是李世民著名的“三无说”。

    他详细阐述说:“新与人盟而背之,不信;利人之灾,不仁;乘人之危以取胜,不武。”

    然后,李世民掷地有声地发出最强音:“纵使其种落尽叛,六畜无余,朕终不击,必待有罪,然后讨之。”

    当此之时,薛延陀已经强势崛起,突厥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突厥即将成为明日黄花了。

    大草原上谁将成为真正的主人?

    也许从这个时候开始,李世民就已经正式在考虑突厥灭亡后,整个东亚局势的布局了。

    唐朝将以一种什么态度立于世界?

    他李世民将以一种什么身份出现在一个新的世界之中?

    以前,这只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问题,现在,这似乎变成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必须考虑的命题。

    李世民要下一盘很大的棋。

    但颉利可汗并不傻,他知道自己在大草原上即将失势,他也在谋划自己的退路。

    颉利可汗更不愿意在这个时间,南下侵唐,一是力所不能及,二来并不是明智的行为,这可能给李世民北伐的借口。

    所以,李世民想等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去出兵讨伐颉利可汗,算是等到花儿都谢了。

    李世民甚至想过用一个很勉强的理由,霸王硬上弓,出兵北伐。

    这是第三次机会。

    那是一个来自于突厥内部的求救。

    突利和颉利可汗的关系,已经无法调和了。

    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颉利可汗没有别的选择,既然名义上谈不扰,就只能在武力上让突利承认。

    颉利可汗派兵讨伐突利,想要重新取得突利对他大可汗地位的认可。

    突利和颉利可汗二个人,虽然是叔侄,但现在真的是难兄难弟,突利在讨伐之前,就遭遇了一连串的败战,他根本没有本钱和颉利可汗叫板。

    这时,突利想到了他在南方还有一个结拜的兄弟李世民,走投无路之下,他派出特使,请求李世民直接出兵,帮助他对抗颉利可汗。

    千里之堤,总是从地基开始腐败,有了内应,就可里外夹击,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李世民召集大臣们商议,他先定了个调子,开口说道:“朕与突利为兄弟,有急不可不救。然颉利亦与之有盟,奈何?”

    杜如晦当时任兵部尚书,完全听得懂李世民的弦外之音,他赶忙接口说道:“戎狄无信,终当负约,今不因其乱而取之,后悔无及。夫取乱侮亡,古之道也。”

    杜如晦显然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

    一切以利益为计算的中心,但这番话反过来看,如果这个时候发兵讨伐颉利可汗,始终还是李世民背盟负约在先。

    君臣之间,共识虽已达到,但李世民还是没有出兵。

    堂堂上国天朝,加上征伐颉利已是十拿九稳,他一定要等待一个真正言顺的出兵理由,他需要颉利可汗犯一个真正的错误。

    李世民没有等太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