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80章 旗开得胜传首捷,毕其大功于一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80章 旗开得胜传首捷,毕其大功于一役 (第2/2页)

年的平静。

    毕其功一役,正在此时。

    李世绩现在是并州大都督,他出身于草莽寇盗,深知颉利的流寇气息,并且李世绩一路走来,已见惯了无数降而复叛,叛而复降的闹剧。

    李世绩只信奉一点,谁强谁才有理,实力决定一切。

    他首先倡议说:“颉利虽败,人众尚多,若走渡碛,保于九姓,道遥阻深,追则难及。今诏使唐俭至彼,其必驰备,我等随后袭之,此不战而平贼矣。”

    李靖更是当世的兵法大家,宜将剩勇追穷寇,现在是彻底解决突厥问题的唯一和最好的机会。

    战机稍纵即逝,对于一个没有战机,也善于创造战机的统帅来说,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不可能错过。

    听到李世绩的建议,李靖抚掌扼腕,大感遇到了知音,他大喜说道:“公之此言,乃韩信灭田横之策也。”

    李靖预判了颉利失败后的退军路线,为了防止他北逃大漠,他让李世绩预先埋伏在碛口,收一场最后的网,抓一条最大的鱼。

    李靖开始布置正面战场作战的计划。

    他指示张公瑾说:“诏使到彼,虏必自宽。遂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引兵自白道袭之。”

    张公瑾有些犹豫,这个攻击命令和朝廷的政策背道而驰。

    他提出自己的担心:“诏许其降,行人(唐俭)在彼,未宜击讨。”

    李靖展示了大将之风,他不容置疑地说:“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等辈,何足可惜。”

    于是,厉兵秣马,乘夜潜行。

    颉利可汗现在正在兴头上。

    他看到李世民的特使唐俭,也是他的老熟人和幸运星。

    他知道李世民同意了议和请求,认为李世民中了自己拖延之计,心中大喜,大开宴席,招待唐俭。

    颉利可汗部属,全民尽情开怀畅饮,大肆为乐,再无任何防备的措施。

    他却不知道,巨大的危险,已悄然来临。

    李靖衔枚疾进,直捣黄龙。

    在阴山时,他遭遇了突厥的一个小部落,有一千多帐,李靖为了避免消息泄露,也为了突袭的突然性,直接让他们跟随自己的大部队一起行军。

    李靖敏锐地感觉到,他离颉利可汗的牙帐已以很近了。

    他做出两手准备。

    先派了苏定方率领二百骑兵,风火兼程,寻找战机,自己则亲率大军,直压其后,以一种高压快速,密不透风的战术,让颉利不战自溃。

    李靖精准地抓住了颉利惊弓之鸟的心态。

    苏定方凭借浓雾四合,一路掩袭,竟然突入到距离颉利可汗牙帐七里的地方,还没有被发现。

    这已是深入虎口,也是绝佳的战机了。

    当乌云四散,雾气消失时,苏定方率领的唐兵如同天兵天将一般,出现在颉利可汗的视线之中。

    这给颉利可汗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恐慌。

    他唯一想到,和能做到的,就是有多快就多快,有多远就跑多远。

    逃命要紧,晚一分都不行。

    颉利可汗骑上他的千里马,一骑绝尘,丢弃所有,只率领他最核心的近卫军队,率先逃命去了。

    主帅临阵先逃,这场仗,当然完全没有必要打下去了。

    这是让人难以置信的成功,也是巨大的喜。

    强如李靖,明如李靖,严如李靖,在巨大的胜利后,竟然也纵容他的部下,肆意收割胜利的果实。

    这引发了一场风波。

    在战后的论功行赏会上,御史大夫温彦博履行他的本职,他向李世民上了个奏章,弹骇李靖治军不严,纵容部下jianianyin掳掠,以致于颉利多年的积蓄和财富,被乱兵们捡了便宜。

    国家当然损失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因为在此一战之中,李靖将颉利可汗本部人马,当场斩杀一万,还俘虏了男女十余万人。

    这是颉利可汗的所有家底。

    李靖望向颉利可汗逃跑的方向,按兵不动,稳如山岳。

    他开始收割胜利果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