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两虎相逢必一战,全胜之道阻且长 (第2/2页)
未遇过败战,那都是在本土做战,现在他亲自统兵远征域外,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 世易时移,优劣之势,早就转换。 李世民以前善打后勤战,也擅打持久战,他的狠和忍,那是他的长处和强项。 有了强大的后勤,他也才能发挥出他的稳和准的特点。 但现在这些曾经的战略优势,反倒变成了高句丽的优点,以此而言之,战斗还未开始,结局就已蒙上了一层阴影。 最重要的一点是,相比于隋朝,李世民对于高丽的了解,其实并没有增加多少,而不了解对手,甚至轻视对手,都是致命的。 直到唐朝和高丽打打停停,加上朝鲜半岛战火纷飞,高句丽内乱丛生,残酷相斗之后,唐朝才真正找到了攻击和灭亡高句丽的正确方式。 但那已过去一二十年了。 李世民考虑到在高句丽,确切点说是辽东地区,非常困难的行军条件,李世民准备速战速决。 他心中早就有了决议,如果时候一到,不管胜负,都必须回马班师。 李世民曾经指着自己身上穿的御袍,对太子李治说:“待见汝,乃易此袍耳。” 这并非是李世民托大,而是辽东的气候和环境所限,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就会陷入极寒的天气,还有后继无粮的绝望境地。 如果不能速胜,就必然会陷入无法避免的失败,这已成为当时进攻高句丽的共识。 但这种思想,即使能取胜,也必然会很快丧失已取得的胜利成果。 这种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足以带来全局的成功。 李世民将要为他的第一次冒进和冒险付出代价。 他对于高丽的韧性和防守的顽强度,以及高丽人上下一心,视死如归的勇气,缺乏感性的认识。
李世民严重低估了高丽军队的数量和质量。 李世民征伐高丽,整体和全局上是必然失败的,但当时李唐王朝正处于武功的顶峰,君是无敌之君,将是百战之将,士有必死之心,也必然可以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李世民最终铩羽而归。 但他心中一直存有怀疑的儿子,晋王李治,以后的唐高宗,将站在李世民的肩膀上,替他的父亲,完成攻灭高句丽的伟业。 但这一次,他却没有跟随李世民亲征,按照中国的传统,皇帝出征,皇太子留守京城监国。 但李治此次却并未留守长安,而是在河北定州监国。 这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算无遗策。 实际上,这也是李世民保障后方安全,一系列政策的组成部分。 对于李世民亲征辽东,朝中大臣,多数人都持有反对意见。 比如尉迟敬德就提出了疑问,“东西二京(长安和洛阳),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遥,恐有(杨)玄感之变。” 于是,李世民对此专门做了布置。 长安城由房玄龄镇守,而以萧瑀为洛阳宫留守,但为了确保辽东一线的安全,河北属于核心之重,李世民将皇太子李治,安排到定州监国。 这是一步意义深远的棋。 当年杨玄感之乱,李密曾经认为上策就是长驱入蓟,直扼其喉,让杨广前有高丽,退无归路,大军必然自行崩溃。 这种剜心一刀的战法,虽然险极,但兵行险着,才可出其不意,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李密能提出上策的前提条件,就是当时河北可指麾而下,杨广当时并没有在河北稳固他的后方。 李世民是当世战神,自然知道轻重。 若以出征时的局势而论,河北的根本在镇、定(二州)。 定州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东阳(今北京一带)震慑。 因而,李世民除了让太子李治在定州监国外,他对于李治的核心辅佐班底,也做了详细和意味深长的安排。 通过对长安,洛阳和定州的把控,李世民的后方固若金汤,他可以全身心在辽东前线作战。 而为了和李世民保持密切的联系,李治发明了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叫飞表奏事,这就是古代的快递,并且是皇家的超级快递。 只是当日,多是用来传递紧急军情或是军国大事,但飞表可以奏事,也一样可以送物,后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飞表奏事的滥觞。 同时,为了让李世民准确掌握国内的军情大事,李治再一次启用烽火台来传递信息。 这也表明,当时李唐王朝除了需要应付东面的高句丽外,西边的烽火随时可能燃起。 这也埋下了征伐高句丽的隐患。 即使是强悍强盛强大的大唐王朝,也很难同时支撑东西双线作战,尤其是当西边出现了唐朝宿命中的强敌,吐蕃崛起扰边后,唐朝的战略形势,必然被迫改变。 毕竟,西边的敌人对长安城有着致命的威胁。 这种战略劣势,同时也被钢筋狡猾的高丽人所利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