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_第103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3章 (第3/4页)

锤炼,估计现在白骨都不知道在那座荒冢里化作黄土了。

    所以没有人比他更加理解这种感受。

    刘桢看到他的表情,就苦笑道:“你不必如此惊喜,这也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此物虽然好种好活,却喜湿不喜干,耐旱不耐寒,即便种子带回来,也只能现在豫章,闽越,巴蜀一带先试种,还不一定能成功。”

    历史上,木棉虽然在战国时期就有种植,但也仅限于海南和广东沿海一带,知者寥寥,木棉虽然不是棉花,没法作为织物,但是它最大的用处,是可以填充在被褥衣物里头,而且种植容易,一旦能够在南方广泛种植,就连贫苦人家也可以用,要知道芦苇麻草塞在衣服里,是完全无法起到御寒作用的。

    除此之外,刘桢还想顺便让陈素去看看,现在南海诸岛一带,是不是已经出现棉花种植,因为在她的记忆里,棉花最早是在唐代才有典籍记载,但在那之前是不是就一定没有传入中国,谁也无法保证。

    既然光从典籍里找不到答案,那就只有用实践来检验。

    但陈素却没有被她这番话打击到。

    试想一下,这种木绵既然有种子,那就一定是可以种植的。植物再繁琐,照料起来也不会比养蚕取丝更麻烦,再说养蚕取丝需要不少人手去照料,如果这种木绵能够种到开花,也就意味着可以取出花蕊来用了,而且树木的寿命可比蚕长多了,这又节省了许多成本。

    可以想象,如果这件事情能够成功的话,从此每逢寒冬,会救回多少条人命?

    那可真是功在千秋,衣被天下的大好事了!

    陈素拱手道:“子望自当义不容辞,还请公主给我调派十数人手,我随时便可出发。”

    他脸上不仅没有一丝不情愿,还流露出一点亟不可待的迫切。

    见他如此心急,刘桢好笑之余,也觉得很钦佩。

    换了别人,年纪轻轻就执掌北军,正是位高权重,春风得意之时,却让他千里迢迢去南蛮之地找什么种子,这种未必有过,未必有功的事情,心里肯定一千一万个不乐意,也就是陈素,还会兴致勃勃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她道:“子望何须着急?就算再快,起码也得十天半个月后才能出发,南越气候湿热,得让太医先为你们配上一些草药,免得去了之后还未寻到,就先病倒了。”

    陈素点点头:“公主所虑周全,是我鲁莽了。”

    刘桢开他玩笑:“你现在不想去雁门关带兵了?说不定还能有机会与匈奴一战呢!”

    陈素笑道:“与匈奴打仗,也是为了让百姓能过点安生日子,如今公主让我做的事情,同样于民有益,我就算为此一辈子不上战场又何妨?”

    刘桢自嘲:“你会不会觉得我身为女子,却去操心这些事情,实在是多管闲事?就像孟行他们所说的,男女礼顺,本应各司其职,偏偏我不安其位,还总想着搅和出点事情来!”

    她这番话说得像是在开玩笑,陈素却不知为何,听得心情有点沉重。

    他当然不会觉得刘桢是在多管闲事,若说从前相处,大都只是吃喝玩乐,还很难看出一个人的真性情,这次跟随刘桢南下长沙,皇帝原本就只是让她去庆贺湘王大婚,顺便监视对方有无不轨之事,她却偏偏将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救灾赈济揽了过来,朝廷没钱,她就想办法从长沙权贵手里挖来钱粮,不惜得罪整个长沙城的达官贵人,当然,因此救济的人也是不计其数的。

    但陈素敢说,换了随便任何一个人,很可能都不会像刘桢这样去多管闲事,自讨苦吃。即使是刘楠也好,他可能会为了灾民出头,却未必能想出那种令人称赞的法子,既救了灾,又不需要朝廷出钱。

    一个人品行正直很好,但拥有这些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厉害的手段,这种品格仅仅只能让你个人发光,却无法使他人受益,甚至有更多的人,手中有权,却反过来玩弄权力,而非运用权力。

    刘桢既有身份相衬,也不缺霹雳手段,更难得的,她还有一颗赤子之心,即使经历过宫变,又被朝臣们拦着不能入朝议政,她却没有因此失去理智,反而把注意力放在别的地方,表示不与孟行他们一般见识,所说的事情也令人始料未及,眼界大开。

    他望着刘桢,认真道:“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若是自省而理亏,那么面对庶民亦不恐吓,若是问心无愧,那么即使千万人反对,也要一往直前。

    刘桢沉默片刻,绽露笑容:“知我者子望也,此地无酒,你可介意我以茶代酒,敬你一杯?”

    “自然不介意。”陈素微微一笑,举杯一饮而尽。

    虽然动作随意,但陈素心中却有些百感交集。

    他既愧疚于周青的事情最初因自己而起,若自己当时处理得更好一点,就不必牵连刘桢,又知道刘桢不与孟行他们争论僵持,乃是出于一片孝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