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护犊子的老朱 (第2/2页)
> 朱允熥舍身求义,为民请命,是有违朝廷的律法,但在其初心的份上,实在不应往深追究。 老朱早打定主意护着朱允熥,文臣大道理讲了这么多,里和面都有了,那他还迟疑个啥。 当即宣布朱允熥开仓,虽情有可原,但终违律法,功过相抵,不予惩处。 老朱想给朱允熥找场子,却也不能全依了那些文臣。 要是真像他们的,把朱允熥的开仓放粮,成了是为民请命。 那动不动就有人以此为借口,置律法于不顾,那朝廷还咋治下。 把朱允熥解救出来,老朱随之又下达了拨粮赈济朱允炆辖管南召的旨意。 调粮赈济,通常是调最近官仓的。 绕了一大圈,最终还得从南阳调。 一道奏章一来一回,得耽误多久。 朱允炆时间充裕,南召百姓可等不起。 他这样做,的好听些,是乖孩子,难听点,就是没担当。 不过,不管好听还是难听。 在老朱心里,朱允炆已难有一席之地了。 下朝回来,老朱玉带都抬到胸口了。 眉飞色舞,心情不错。 “看来那子已收了文饶心了,只要后续事宜不出岔子,河南赈灾又能算是他的一个功绩了。” “既然如此,寻合适时间,宣了旨吧。” “你告诉那子,咱要册封他了吧?” 朱标嘿嘿一笑,并不否认。
“儿子怕他妄自菲薄,没了斗志。” “儿子也告诉他了,能封他也能废他,他要懈怠放纵自己,随时都能废了他。” 当时那种情况,不不行了。 老朱笑容不变,并没怪朱标。 “就了吧,迟早得让他知道。” “既没阻力了,这次的差办好了,就直接册封了他吧。” “给他压压担子,让他尽快成熟。” 应府的情况,朱允熥自一无所知。 从南阳官仓拿出粮,他便亲自组织起人手,在叶县和舞阳赈灾了。 在这之前,不少人都饿了几。 肚子空空如也,凡真需粮赈济者,必然是不嫌弃好赖的。 因而,凡供面粉,都是磨出最差的那种。 又黑又粗,吃到嘴里,还划嗓子。 要不是肚里没食,谁愿吃这些。 凡是来领的,必须得吃下。 要有人敢浪费,当场全抓了。 管你是谁,先绑在灾棚前,抽上十几鞭子。 之后,再确定身份。 要真是来冒领的,一律抓去干苦力。 干上几,饥一顿饱一顿,吃啥都香了。 在灾棚搭起之前,不仅是邓一宁,就连朱允熥也亲自过。 恩浩荡,朝廷的粮是赈济灾民的。 凡大明百姓,都可来领。 但种粮不易,恩不能践踏,农户的辛苦更不能践踏。 凡是来领的,必须得吃完,丝毫浪费不得。 真正缺粮的,自不希望有人浑水摸鱼,和他们挤这点吃的。 对于朱允熥法令,举双手欢迎。 刚开始几,浑水摸鱼的人多。 每被绑缚起来,挨打的人也不少。 苦头吃多了,到了后来,再一毛不拔的人,都没人敢过来混淆了。 就那质量的,不到万不得已,谁愿去吃。 而正是这种高压,以及最次的馒头。 那些家里真正揭不开锅在灾民,也才没嫌好道赖。 每供应白面馍,渐渐的他们会把自己当大爷。 只有吃这种最差的,他们才能一直记着,他们是被赈济的灾民。 除不嫌弃,还得感谢恩浩荡。 最关键的是,这些灾民叫灾民。 但只是基于粮价太高,他们力不从心。 一旦粮价回落,他们还是能吃上饭的。 赈灾就给白面馍,将来粮价回落,他们又哪愿意自己花钱去买? 所以来,即便赈灾,都得动脑。 不能给了粮,就万事大吉了。 不过能理顺这些,朱允熥费了不少功夫。 他第一次赈灾,要摸清各个层面的人,不多下些苦功又咋能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