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过年了 (第4/6页)
只参赞机务处理奏章,仍只相当于个顾问,并没啥话语权。 但相较于现在的孔家来,却也不得不是一难得的绝佳机会。 “当年我进京赶考的时候,在衢州孔家下榻过数月时间,食宿分文不取之外,还赠送了我进京的盘缠。” “本以为衍圣公只是出于希才爱才之心,现在才知这世上终究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 早知道有今这麻烦事儿,梁焕当初估计怕打死都不会拿孔克培的好处了。 “朝廷广纳招贤榜,内阁虽不掌朝政大权,但毕竟是距子最近的。” “衍圣公推荐若只是公心啥都好,就就怕存了啥私心,一旦衍圣公有啥行动,我们这举荐之人必受牵连。” 吴斌大倒苦水,一脸的为难。 要不是担心这,他一个都察院左都御史有的是举荐资格,何必还需这些。 最关键的是,孔克培要不是因存了啥私心,他完全可以正大光明把这些人选递上去。 他一个衍圣公,只要提议合理,想必朝廷应该是会采纳的。 “要不这样吧。” 梁焕想了半,给出了答桉。 “挑选几个功名最低的,这次举荐自荐的人不少,与这么多人竞争,很难保证他们一定就能胜出。” “这样的话,既能应下衍圣公,又不至于出现之后可能发生的那些事情。” 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不失为一绝佳之法。 “梁尚书不愧为官之首,这法子真是绝了。” 吴斌大吹特吹的一顿,对梁焕的提议表示了赞同。 问题得以解决,意见达成一致。 梁焕心情大好,喊下人拿了酒。 之后,两人觥筹交错酌起来。 两人都是在詹徽被诛之后才提拔上来的,相较于六部五寺六科其他主官,他们都算新的不能再新的新人。 能相互抱团取暖的,只有他二人了。 另一边,茹瑺府上。 除梁焕的吏部,郁新的户部,其他四部的尚书以及左右侍郎都在。 梁焕新上任的尚书,还没融入他们的圈子。 而郁新因被朱允熥的新学同化的严重,发展到目前已有为新学扛大旗的迹象。 这四部尚书虽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新学,但对郁新超于与他们之前的行为却极为不耻。 在很多共同进湍大事上,对郁新仍旧还是很排斥。 “内阁虽只是参赞机务处理奏章的顾问身份,且有定制官职只能是正五品,但照此发展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中书省。” 在下人上茶后,茹瑺最先了话。 “往日公务繁忙难得有清闲的时间,借着今日这个机会把诸位同僚请过来,就是想与你们商议一下内阁组建一事。” “杨宪胡惟庸执掌中书省以来,蒙蔽圣听擅权专政,于国于民危害甚大。” “即便内阁非能与中书省相提并论,我等食君之禄,理当有选举贤良之士安下社稷,严格防止像杨宪胡惟庸之流蒙蔽圣听。” “在下的意思是,诸位同僚是否把举荐名单互通有无,这样也可对其品行互相做一下筛选。” 互通了举荐名单,就意味着共享了既得利益。 这样一来,文臣们就会紧紧抱团。 而且因利益捆绑的关系,这些人也会齐心协力助内阁发展壮大。 一旦把内阁变成第二个中书省,也就意味着把君权重新瓜分了出来。 老朱的刀再狠,贪官终洪武一朝三十年都没能杜绝,而人对权力的热衷较于金钱会更甚。 毕竟,有权才能有钱。 内阁的组建,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机会摆在眼前,总得一试才校 只有他们知道,他们等这多久。 那么多繁重的奏章,日复一日一日不可间断,非有绵长精力持之以恒心境者所不能长久。 文臣们谁都在想,等老朱真正扛不住的时候,自然会再考虑复设中书省。 哪知,自洪武十三年丞相被废,老朱收中书省相权,领着朱标二十几年如一日批奏章处下朝政。 未有一日懈怠,未耽搁一件事。 听闻要增设内阁后,谁都不知道他们有多高兴,不少人回家后都偷偷喝了个酩酊大醉。 他们文饶高光时刻又回来了,如此重要的时刻太值得庆祝了。 “茹尚书所言有理。” 刑部尚书杨靖率先站出来表了态,又道:“在下安排手下侍郎在年前就递交上了名单。” 着,招呼两侍郎。 “你二人把举荐之人写给诸位尚书。” 有了杨靖的首肯,刑部的两侍郎纷纷站起从茹瑺诸位上找了纸刷刷落笔。 名字,籍贯,功名。 先拿给茹瑺,茹瑺看过之后,这才递交给了下手位置的任亨泰。 任亨泰只瞥了一眼,便笑着道:“杨尚书举荐这五人最低都是举人出身,这进一步就是进士了啊。” 杨靖既已共享出来,就没打算藏着。 “内阁虽为正五品,且在任职期间不准兼任其他衙门的任何官职,相较于翰林院限制更多了些,但毕竟是子近臣。” “一旦得到子赏识,卸职内阁后仍有机会被提拔重用,即便是考入进士,又有多少人能够出头。” “世人都以为学而优就能出仕,可出了誓又能有多少人能够出人头地,大多数人不都一辈子碌碌无为。” “能够得到举荐,是他们的荣幸。” 这也就是他们是私下筛选的举荐名单,倘若放到明面之上,他们哪家的门槛都得被踏破。 “杨尚书所言极是。” 任亨泰把名单给了秦逵,之后起身站起写下了一串名字。 “在下还没往上交,打算过了年让下面的侍郎和郎中往上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