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家祖朱重八_第320章 朱允熥的建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20章 朱允熥的建议 (第4/4页)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的有司衙门是不可能把这些服役结束的军卒都接收的了,可以适当给予钱财补偿,让他们回乡后得以置田买地。”

    “而这些人虽回乡也可为后备军,一旦战事激烈需大规模用兵,随时都能把这些人重新招募回来。”

    “到时候,就可保证兵源不断。”

    “另外,还可鼓励奴籍参军,服役期结束准允还良,可与其他户籍从军者降低一个档次安置。”

    【稳定运行多年的app,媲美老版追书神器,老书虫都在用的换源app,】

    “对,还要鼓励士绅子弟从军,凡士绅子弟从军者,可于军中优先提拔,不愿继续服役者,在满服役期后可抬升一个档次安置。”

    “对牺牲以及建功者,朝廷发放勋章,由地方官府敲锣打鼓送到家里去,对功勋卓着者还要修建牌楼世代铭记。”

    “战场立功乃是保家卫国,是有绝对资格和那些所谓大贤相提并论的。”

    “活着有保障,死了有荣誉,只要这两者都不缺,应该是不愁征召的。”

    “当然,还得以严明军纪约束,透明奖惩保证,犯了错得治,有了功的得赏,这也是提升士气很重要的一方面。”

    自己有了功啥都没有,别人啥都没有反而还有赏。

    次数多时间久了,自然会影响士气。

    “所以,在军中设监察体系很有必要,要是可能的话给普通军卒留有举报渠道也可尝试一下。”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再好的政策也会一些人找人空子,但至少得为之做出努力。

    在老祝和朱标还在思考时,朱允熥顿了一下,又道:

    “哪怕不更改卫所制度,实行服役年限也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各个卫所中四十岁以上的军卒至少占一半以上,这样年纪体力上会差了很多,和二十岁的区别明显。”

    “不别的,大纛怕也扛不动。”

    很多人只要还有一口力气在,不愿意让子弟从军,这也就导致了军中这种情况异常普遍。

    良久过后,朱标问道:“若要解决的话,你以为当从何处开始?”

    这么多政策一下全部推出去肯定不合适,还得循序渐进慢慢来才校

    “先得以提升军户待遇开始,之后才能肃清军中之贪,只有先达到稳定才能进行大面积更改。”

    “目前军校培养的那些政*虽然还不太程度,但却也可多少派上些用场,让军卒知道他们效命的是朝廷,不是某一个上官。”

    “一旦这些人狗急跳墙,也不会再引起动乱了。”

    “另外还有一个,军屯不可由卫所自给,需设屯田卫种田然后上交朝廷,之后再由朝廷统一分派。”

    “由卫所自给太容易滋生贪墨了,况且各地土地不同种出的粮食也有好有坏,富的地方都快流油了,穷的地方连锅都揭不开了。”

    “这个也可一块同时进行,只有斩掉贪墨的渠道,再严查的时候能够更方便一些。”

    老朱并不是个喜欢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户籍制度是他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不假,但若是真的有错并不是不能改的。

    “你以为铁弦可担此重任吗?”

    老朱没有了之前的横眉冷对,变得柔和了许多。

    “孙儿以为足可。”

    “只是铁弦毕竟是文臣,若是只让他一人去的话,那些武将会不会不服?”

    就蓝玉那些人桀骜不驯的,一般人还真的很难压制住他他们。

    “父皇,要不找几个武将把允熥的这些商议一下,制定份详细计划再予以施行?”

    到底派谁去,商议的时候自见分晓。

    下面卫所贪腐成风,上面这些武将一点儿不知晓那是假的。

    “招蓝玉,常升,冯胜,傅友德,徐辉祖,铁弦。”

    顿了一下,很快又补充道:“让李景隆也来。”

    李景隆勋戚子弟出身,但身上却有些官宦子弟的做派。

    在武将中,很不讨喜。

    徐辉祖倒是有武将的冷硬,但一方面因徐达和朱棣的那层关系。

    另外也是因徐辉祖本人不像蓝玉那些人那么张狂,算是武将中的少见的一股清流。

    自然而然的,也就和蓝玉那群武将格格不入了。

    传了官面上的往来,私下少有接触。

    让徐辉祖和李景隆加入进来,他们两倒不至于和铁弦同仇敌忾,至少不至于使得一边倒挤压铁弦。

    不得不,老朱这安排还是很合理的。

    反正不管最后成与不成,总得拿出来商议一下的。

    这些人代表着不同团体的利益,他们的想法也能代表这些团体的想法。

    只要把控住这些团体是咋想的,如此方才能够对症下药,从他们本身出发彻底解决了问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