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9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21) (第5/5页)
儿去呢?诸侯中如有施行文王之政的,七年之内,必定能统治整个天下。 第十四章 孟子说:「冉求做季氏的家臣,没有能改变季氏的德行,反而帮助他将赋税增加了一倍。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门徒,后生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由此看来,不帮助国君施行仁政而使他聚敛财富,都是被孔子所唾弃的,何况为他们使用强力去争战呢?为争夺土地而作战,杀死的人充满原野;为争夺城池而作战,杀死的人充满城邑,这就是所谓的为争夺土地而吃人rou,其罪行连死都不足以宽恕。所以,好战的人应受最重的刑罚,策划合纵连横的人应受次一等的刑罚,开垦荒地、分土授田的人应受再次一等的刑罚。」 第十五章 孟子说:「观察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地方了,眼睛不能掩盖他的丑恶。心胸端正,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正,眼睛就昏暗。听人说话,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恶能藏匿到哪里去呢?」 第十六章 孟子说:「谦恭的人不会欺侮他人,俭朴的人不会强夺他人。有些国君一味欺侮,强夺他人,还唯恐别人不顺从自己,怎么能做到谦恭、俭朴呢?谦恭、俭朴这两种美德难道能用声音和笑脸做到吗?」 第十七章 淳于髡说:「男女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吗?」 孟子说:「是礼制。」 淳于髡说:「嫂嫂掉入水中,要伸手去救援她吗?」 孟子说:「嫂嫂掉入水中而不救她,是豺狼。男女间不亲手递接东西,是守礼制;嫂嫂掉入水中伸手去救,这是权宜时的变通办法。」 淳于髡说:「现今整个天下都掉入水中了,先生不去救援,为什么呢?」 孟子说:「天下掉入水中,只能用道来救援。嫂嫂掉入水中,是用手去救援的,你想用手去救援天下吗?」 第十八章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在情势上行不通。教育必定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没有成效,接着就会发怒。一发怒,便会伤感情了。‘老人家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可自己却不从正确的道理出发。’这样父子间就会相互伤感情。父子间相互伤感情,关系就恶化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来教育,父子之间不用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如果用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就会有隔膜,一有隔膜,那就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好的了。」 第十九章 孟子说:「侍奉谁最为重要?侍奉父母最为重要。守护什么东西最为重要?守护自身的节cao最为重要。不丧失自身的节cao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听说过;丧失自身的节cao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未曾听说过。谁不该侍奉呢?但侍奉父母是侍奉中的根本;谁不该守护呢?但守护自身的节cao是守护中的根本。曾子奉养曾皙,每餐必定有酒和rou,将要撤去时,必定请示要把剩余的给谁,如果曾皙询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子必定说:‘有。’曾皙去世,曾元奉养曾子,每餐必定有酒和rou,将要撤去时,不请示要把剩余的给谁,如果曾子询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元就说:‘没有了。’实际上是要将剩余的下次给父母再吃,这叫做奉养父母的口舌和身体。只有像曾子那样,才可以叫作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第二十章 孟子说:「人事不值得过于指责,政事不值得过于非议。只有君子才能够纠正国君内心的错误。国君仁,就没有人不仁;国君义,就没有人不义;国君正,就没有人不正。因此,只要国君品行端正,国家就安定了。」 第二十一章 孟子说:「有意想不到的赞誉,也有苛求完美的诽谤。」 第二十二章 孟子说:「一个人出言很轻率,这是因为他不必负说话的责任。」 第二十三章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他人的老师。」 第二十四章 乐正子跟随王子敖来到齐国。 乐正子去见孟子。孟子说:「你是来见我的吗?」 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孟子说:「你来了有几天了?」 乐正子说:「昨天到的。」 孟子说:「既是昨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应该吗?」 乐正子说:「因为之前住处没有安定下来。」 孟子说:「你听说过,住所安定了然后才去拜见长者的吗?」 乐正子说:「我错了。」 第二十五章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这次跟随王子敖前来,只是为了吃吃喝喝。我不希望你学习古人之道只是为了吃和喝。」 第二十六章 孟子说:「不孝顺的事有三种,其中以不能尽到后辈的责任最为严重的。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担心没有子孙,因此君子认为他没有禀告如同禀告过了一样。」 第二十七章 孟子说:「仁的实质就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就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就是懂得这两者的道理而不离弃;礼的实质,就是调节、修饰这两者;乐的实质,就是高兴地做到这两者,这样的话快乐就产生了。只要快乐一产生,那就遏止不住,也停不下来了,于是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第二十八章 孟子说:「整个天下都非常快乐地要来归顺自己,把整个天下快乐地归顺自己看得如同草芥一般,只有舜能做到这样。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不能够做人。不顺从父母,不能够做儿子。舜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使父亲瞽瞍高兴,瞽瞍高兴而感化了整个天下,瞽瞍高兴而给天下的父子确定了伦常的范例,这叫做大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