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大佬燃爆全宇宙_第201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10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1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103) (第2/2页)

1982年国务院公布桂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万年智慧圣地

    从2001年甑皮岩遗址首期陶被发现,历时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GL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中国民主同盟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围绕甑皮岩首期陶的专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在该项研究中,“陶雏器”所使用的“双料混炼”技术,让甑皮岩先民们将上万年前的智慧完美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2017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举行“万年智慧圣地”揭牌仪式,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等联合为桂林成为“万年智慧圣地”进行了揭牌。

    中国陶器起源地

    桂林甑皮岩首期陶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它在捏制成型后未经烧制就直接用来烧煮食物,在煮食过程中经受了不同程度的火炼,具备了一定的致密度,虽然没有烧炼到陶化的温度,更没有完全陶化,但已具备陶器的基本特征及相应的实用功能,这样的器物在经受更高的温度烧炼后可完全陶化。

    因此,甑皮岩首期陶是陶器的雏形,属于“陶雏器”。陶雏器的出现,揭示了人类从烧烤食物向烧煮食物发展的需求,触及了甑皮岩陶器起源的脉搏,它最终促成陶器的产生。而桂林的甑皮岩、庙岩、大岩遗址先后发现了距今万年以上的陶器,桂林其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与甑皮岩陶雏器和双料混炼技术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充分证明了桂林是中国陶器起源地之一。

    传统戏剧

    桂剧作为广西最具代表的剧种之一,早在明末清初,弋阳、昆山和乱弹等腔就已流传于桂林一带,又叫桂戏或者桂班戏。

    桂剧采用桂林本地方言演唱,表演细腻贴切、活泼生动,借助身段姿态与面部表情表达情感,着重采用细腻而富于现实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因而即便是武戏,也多为文做,深受桂林人民的喜爱。

    桂剧吸取了京剧、祁剧、昆曲等多种戏剧的表演艺术和声腔,唱做念舞占得比重相当,特别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见长。桂剧的声腔乐曲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以弹腔为主要表现形式,兼有昆腔、高腔、杂腔及吹腔等。

    当代戏剧

    广西大鼓为曲类鼓词分类曲种,于1962年逐渐形成,最早叫做桂林大鼓,曾受京韵大鼓刘派传人张秀颖(小映霞)的指点,表演利落潇洒,特别讲究架子功,刚柔分明,擅长演唱“武段子”。代表的创作曲目有《太平军将军桥大捷》、《特别慰问品》、《好庭长》、《西沙之战》、《雷锋语录》等。

    桂林大鼓的基本曲调是由旧时乞丐所唱“千家赞”演化而来,逐渐又从“桂林弹词”等曲种之中吸取精华,从而形成了具有特殊风格、板式与联曲变化相结合

    历代文人题咏

    《送谭八之桂林》——王昌龄(唐)

    客心仍在楚,

    江馆复临湘。

    别意猿鸟外,

    天寒桂水长。

    《送高三之桂林》——王昌龄(唐)

    留君夜饮对萧湘,

    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

    归时还拂桂花香。

    《赠桂林友人》——李频(唐)

    君家桂林住,

    日伐桂枝炊。

    何事东堂树,

    年年待一枝。

    《桂林叹雁》——李渤(唐)

    三朝四黜倦遐征,

    往复皆愁万里程。

    尔解分飞却回去,

    我方从此向南行。

    《桂林行之漓江偶吟》——贵谷子(当代)

    桅杆轻澈上,摇橹沿下行。

    桂林山水甲,境流天浪清。

    澄碧漓江貌,青罗伴波粼。

    客游奇峨秀,神仙留倒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