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你还会望山寻水? (第2/2页)
郭毅面前拿大。 谁知道,眼前这个身为读书人的俊俏后生,还有什么不会的? 杨二爷坐在一旁,看着他那井井有条的安排,忍不住的叹息一声:“唉!这荆州府,去岁刚刚遭了水灾,今岁这又…唉!不知道,又要死多少人啊!” 众人再次沉默,无言以对。自己都尚且自顾不暇,哪有空闲去哀叹别人? 很快,随着众人散去,整个杨林村就都知道了消息。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旱灾! 一个多么遥远的称呼,但回想起来,却又那么的历历在目。 如同一头恐怖巨兽,张开了血盆大口,盘旋在杨林村上空,匍匐在众人心头。 而此时,不止是杨林村有所察觉,官府的动作更是快捷。 关于水情的报告,已经是第三次摆到楚王郭云哲的案头。 他不止是楚王,更是荆州牧,还同时兼任荆湖北路‘安抚使’。 水情报告,是‘都水监’下辖的‘堤岸司’上交的。 ‘堤岸司’在每条河流的重要地段,都设有‘水则碑’。 水则,又叫水志,是中国古代的水尺,也就是古代观测水位的标记。
‘水则’中的‘则’,意思是‘准则’,通常每市尺为一则,又称为一划。 刻有水则标尺的碑就是水则碑。 水则碑通常被立于渠道的关键地段,它的作用就是观测水位变化,并用来测量水位,以达到预防洪涝灾害的目的,同时作为灌区农业灌溉配水的依据。 据史料分析,我国古代从大禹时起就开始重视对水文状况的观测和分析,《尚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其意为:禹测量土地,划分疆界,命名山川,带领众人行走于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我国最早的‘水则’出现在秦昭襄王时(公元前251)。 当时,李冰修都江堰,用3个立于水中的石人观测水位,以水淹至石人身体某部位作为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的标记。 李冰要求“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意思是水位不能低于石人的足部,也不能高于石人的肩部。如果水位低了,岷江来水量不够用,会出现旱灾;水位也不能高于石人的肩部,否则会出现洪灾,需要从飞沙堰溢洪。 只有当水位在石人的足与肩之间,引水量才正好满足农业灌溉与防洪安全的要求。 而到了大周朝,量水标记由石人演变为刻画水则。 水则刻在离堆的岩壁上,共十则,两则之间相距一尺。水位达到六则就能满足灌溉需要;超过六则,就需要导流泄洪。 但今岁开春至今,水位已降至三则,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灌溉的需求。 并且,随着老天爷一直不下雨,水位还在继续下降。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故而,堤岸司已经写了三次水文监测报告文书,提交于荆州府府衙。 此时,这三则水文监测报告,正摆在荆州牧楚王殿下的案头。 而下坐通判、幕职、司户参军、堤岸司等一众属官。 楚王郭云哲坐于案几之后,有些烦忧的揉了揉眉头,蓦然开口询问:“诸位,堤岸司的水情文书都过目了,可有对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