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完全不像是正经读书人 (第2/2页)
了,可不会给你更多的时间去准备。 如此,他们三个人的意见达成了统一。只有沈成江的脸色有些难堪,但还是强自笑着说道:“既然如此,那草民可就不耽误楚王殿下的军国大事了。 然,某在张家镇收草席,得呆一段时间。如果几位要去张家镇,定要来瑞丰商号,给某一个做东的机会!” “好!”和尚十分爽快的答应了,而后拱手道:“那就此告辞!” 说完,干脆利落的抬腿上马,手拉过缰绳,双腿一夹马腹:“驾!” 两匹高头大马一前一后,慢跑在前面,柱子赶着骡车跟在后面。 远远的还能听到沈成江的喊声:“郭二郎,别忘了咱们的约定!” 德远和尚一边骑马慢跑,边好奇的问道:“你跟这沈老二是如何认识的?他还说有约定?什么约定?” 郭毅也没隐瞒,实话实说道:“大家伙都住在同一个黑店里,也就那么认识了。而后,知道他经营着一家商号,就想把杨林村烧出来的瓷器,托他去发卖。” 这一下,就连道人也感兴趣起来,不禁开口问道:“瓷器?什么瓷器?你们杨林村什么时候还烧瓷器了?” “也没多长时间,就最近几天,刚掏了一个小窑洞。我从一本不知名的古书上学了些烧瓷的本事,左右闲来无事,就想烧着试试,谁成想,倒也算是小有成功。”
听见他说还会烧瓷,和尚与道人,皆是有些讶然。 眼前这个身为读书人的俊俏少年,读书的本事如何,尚且不知。而读书以外的本事,却是精通许多。 完全不像是一个正经读书人,应该有的样子。 和尚饶有兴趣的追问道:“那如此说来,你们杨林村除了挖石碳、做蜡烛、养鸡兔之外,又多了一个烧瓷的事项?” 倒是挺全活儿! “哈哈!”郭毅看着天边那如火的晚霞,自嘲的笑了笑,调侃道:“这杨林村三百来户,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千八百人呢! 你是没见着,我去岁入秋刚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破屋烂瓦,不论男女老少,都是穿破衣、戴旧帽。 而那些十来岁的姑娘、小子,俱是光着屁股在街上跑。 那叫一个心酸。” 听到他这番话,和尚与道人,尽是沉默下来,心里堵得慌。 他们俩比郭毅更加清楚,不只是杨林村,整个荆湖北路,甚至于大半个周朝,如今皆是这般光景。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无外乎是年年都要给北辽送岁币,白银10万两,丝绸20万匹。 同样,因为‘安保和议’每年都要赐给西夏白银5万两,丝绸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白银2.2万两,丝绸2.3万匹,茶1万斤。 而这些东西,全都是加诸在百姓身上的。这些年来,三番两次的增加了春秋两税。 并且,现在更是因为信州的义军起义,许多的大粮商都在全力的囤积粮食,以谋得高价。 所以,现在粮价高的出奇。 这时,就听郭毅感叹道:“我这人,向来是好吃懒坐,也没有什么太高大的志向,只想让身边人吃饱穿暖,仅此而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