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2章 谋定而动 (第2/3页)
/br> 种师道等众将各抒己见…… 其间,赵吉也通过韩世忠和岳飞的奏报,得知了在他们俩拷问所抓到的夏军俘虏时,得知现在的西京城内的最高军事长官是:西京留守、濮王李仁仲。 李仁仲是西夏宗室,李景思之子。 他爹李景思,在夏国的上一朝惠宗时期,就是朝中大臣。 李仁仲通西夏、汉文字,有才思,善歌咏,始任秘书监,后擢礼部郎中。西夏元德二年十一月,三十岁的李仁仲,被晋封濮王…… 如今,西夏濮王李仁仲,率兵死守西京城绝不再出战,已经有半月有余了。 …… 赵吉耐心地听着,韩世忠和岳飞汇报的关于西京守城主帅李仁仲的信息,他知道这些都是从俘虏来的夏军兵将的口中拷问出的。真实性应该很高。 作为穿越者的赵吉,当然知道西夏历史上,有一位正直的大清官濮王李仁仲。 史载:“李仁仲,性谨严,持法峻,人不敢为私。大德元年,以晋王察哥暴虐,上疏弹劾,崇宗嘉其风,由左枢密进中书令。” “李仁仲,持法无私,以弟舒王仁礼监军韦州,私受吏民贿,遗书责之,勉以官箴,仁礼辄还所受。生活清廉,与家人日食粗米。” “仁宗时,权臣国丈任得敬潜令任太后干预朝政,太后亦惮其严不敢与闻。人庆五年十一月卒,追赠吴王,谥恭显。” ………… “卧槽!朕居然遇到了李仁仲来守夏国的西京城!”赵吉在心中惊叹一声。 他回想起自己没有穿越前,读史书时看到的关于李仁仲的一系列记; 他知道越是像李仁仲这种清正廉洁的好官,领兵守城,就越能得到兵将和老百姓们的爱戴。 李仁仲这种人守城,据说会众志成城,都是很厉害的。 不过,赵吉倒想看看,若在朕的宋军使用上碾压这个时代的先进的火药武器,能否轰炸开李仁仲所守的西京城呢? 最后,赵吉为了攻城时万无一失,他还是悠悠地说道: “朕曾读《孙子兵法》,其中所写‘围城必阙’,朕深以为然。” 在场的西北军将领们,纷纷点头赞同赵官家的观点。 赵吉继续说道:“等到我军的火器弹药这些后勤补给运到后,我军兵分三路,用火炮轰开西平府城西城门、南城门、东城门,而我军故意不进攻西平府的北城门。” “这便是符合孙武所提倡的‘围城必阙’的战法。” “朕为的就是,要给敌军能看得见的一条可逃生的出路!” “如此一来,朕料定:守城的夏军,必然丧失死战到底的决心,这无形之中会减少我军的伤亡。” “官家圣明!” “官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在场的很多将领都拍马屁地赞扬赵官家懂军事、英明神武…… 赵吉继续道:“朕放敌从西平府城的北城门而逃,并非是真的要放他们北返回夏国腹地。那样的话,朕岂不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了吗?” “官家所言极是啊!”在场的很多将领,在听到赵官家想用运《孙子兵法》中“围城必阙”的战术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想到: ‘可派大军兵埋伏在半路,劫杀从平西府城中逃出来的西夏败军。’ 可是,他们看到赵官家谈到军事战术上,非常兴奋的样子,哪个开眼的将军还愿意打扰官家的雅兴呢? 故此这几路西北军的老将们,皆知而不言,故意让赵官家自己说出接下来的战术。 可是,岳飞却是一位心性耿直的忠臣良将,他出列,启奏道: “臣飞认为,我军可在距离西平府北城五里地之外的大路上,设伏静待溃敌,一举而歼之。” 赵吉点了点头,道:“鹏举之计,正合朕意。” 急于立功的刘光世一看,岳飞抢先说出了他想说并没有敢说的话。 他立即担心赵官家把设伏歼敌的任务,派给韩世忠和岳飞二人。 刘光世急忙出列,跪请道:“微臣光世,启奏官家。” 赵吉一看是未来的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他又看了一眼他的老子刘延庆,心中暗道: ‘刘氏父子在西北为将戍边,没有功劳也还有苦劳呢!何况历史上的刘延庆属实对大宋立下过不少战功,朕不给刘光世面子,也要给他老子刘延庆的面子啊!’ 赵吉笑呵呵地看向刘光世,道:“朕准奏。” 刘光世欣喜道:“微臣光世,谢主降恩。” 刘延庆却皱起眉头,担心起他的爱子刘光世能否担得起这个重任。 在西北领兵戍边多年的刘延庆深知:西夏军的战斗力都是很强的,而留守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