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帮老婆做女帝_彩蛋章⑨ 军户制度改革大明内阁成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彩蛋章⑨ 军户制度改革大明内阁成立 (第2/3页)

民户归户部管,军户归兵部管,灶户归运司管,医户归太医署管,乐户、僧道等归礼部管,厨户归太常寺管,渔户归地方河伯所等。

    因为军户等户籍的百姓毕竟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所以有些户籍又由地方官府交叉管理,这就在管理上造成了一定混乱。

    有好处时,两边的官吏都跑过来;若是需要担责任、需要劳心劳力办事,没好处时,可能两边官吏就互相踢皮球,造成事情没人处理的局面。

    所以,即便不等一两百年后大明朝廷腐败无能,现在这些制度就已经显露出诸多弊端了。

    这些特殊户籍中,以军户人口最多,如今约占大明户籍数的五分之一左右。

    再次便是匠户、灶户。

    至于其他的特殊户籍,数量相对而言就少多了。

    所以,朱元璋决定先对军户及卫所制度动手——卫所制及军户制度是大明内外安全的保证,只要能将卫所制、军户的问题解决掉,其他特殊户籍的改革就好办了。

    所以,过去几日,朱元璋和那几个谋士其实主要就在研究如何改革军户制度及卫所制。

    首先一条,就是允许军户子弟科举。

    在洪武朝,军户子弟除了当正兵打仗就是当军余种田供给军需,根本没有其他选择。要到永乐之后,才会有军户子弟因特例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

    之后大明历代皇帝一点点扩大这个口子,直到嘉靖时期,这种特例才渐渐扩大成为常例。

    并从军户子弟的读书人中,诞生了大明朝最有名的首辅,张居正。

    如今朱元璋直接就允许军户正兵之外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自然是相当大的一种革新措施。

    郝光明可以预料到,这政策一出,占据大明五分之一人口的军户必然更加拥戴朱元璋。

    其次,军户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允许其兄弟、子侄之属,更换户籍为民户、匠户等,只限制三代以内不许经商。

    比如正兵立过战功,军户为大明连续几代人服役,等等。

    再次,便是深化卫所军官调换岗位的政策。

    比如说,之前只有卫所正副指挥使一级的军官才会由朝廷调换岗位,并且是往往是十数年,乃至数十年调换一次。

    指挥使以下,如千户、百户、总旗等军官,基本都是世居某地,世代不移。

    如此卫所军官们就很容易利用职权,成为地方上土豪、将门,利益勾连、盘根错节,下压底层军户,上欺朝廷,成为国家蛀虫。

    如今,朱元璋就要求千户、卫指挥两大级别的军官,最多只在一地任职十年,且不得在任职地购置地产。

    至于这些军官的军饷等薪酬,则全部由兵部发放,不再允许其从军屯田地中获取收益。

    至于说将领用得到的军饷,在内地通过常规模式置地,则被允许。

    当然,朝廷赏赐给将领的土地,往往还是选择在边省、边州。

    因为这样更容易激励将领保家卫国。

    最后,则是提前在京营中试验募兵制度。

    若朝廷允许军户的家属更换户籍,那么军户人口减少,卫所兵来源减少就成了必然之事。如此,也就需要用募兵作为补充。

    提前在京营试验募兵制度,便是未雨绸缪。

    这便是之前几日朱元璋和手下几位谋士思虑的全部了——至少在朱标转述中是这样的。

    听完,郝光明不禁感慨道:“不愧是大明太祖啊,既然意识到了军户卫所制的问题,这一改革起来,不急不躁不说,而且还都改在了点子上。”

    “那是。”毕竟是自家太祖,朱媺娖闻言不禁露出了些许骄傲神色,“太祖或许受限于时代,缺乏某些见识和长远目光,可只要他老人家知道了,必然会尽力做好。”

    下方朱标、朱棣听到两人的对话,也都颇为骄傲。

    朱标没忘记朱元璋的交代,问:“贵客对这几项革新政策可有什么改善的建议?”

    郝光明道:“太祖对军户、卫所制度革新已经颇为得体了,我并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只能说,太祖既然决定在京营试验募兵制度,不妨再未雨绸缪一番,为京营的将来做些打算。

    因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