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_到底是意难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到底是意难平 (第2/2页)

为夫纳妾,戏剧性的是,这两个好男人都态度坚决,将夫人送到手边的女子打发了事。但司马光的夫人是因为不曾生育,生怕让司马光担了不孝罪名,对不起列祖列宗。况且当时的法律规定:“凡男子年满四十而无后嗣者,得纳妾。”如此说来,这两位夫人算得上识大体顾大局的贤淑女子,但与芸娘为夫纳妾相比,却有着本质区别。

    世上真有芸娘这样无限宽容的爱情吗?她像一个尚嫌稚嫩的小女孩,一派纯真地玩着游戏,只觉得很有趣,也很刺激。徐秀峰从广东买回一个妾,向她吹嘘新人之美,还志得意满地专程邀她前去观美,她便hold不住了。在她心里,她的三白远胜于徐秀峰,若三白纳妾,也一定远胜于他的新人。但这到底不是比试诗词歌赋,比试的是女人,这个女人不能是她,是除她以外三白另外的女人。似乎只有这样的比试,才能让这两个男人的品味一决高下,而显然,她的三白,绝对是赢的那一个。这种比试对芸娘来说,是悲壮的,但彼时她心里或许会有一丝复杂的快感,于是她便和徐秀峰打了那个赌。

    芸他日谓秀峰曰:“美则美矣,韵犹未也。”

    秀峰曰:“然则若郎纳妾,必美而韵者乎?”

    芸曰:“然。”

    这不啻于一场豪赌,这个赌芸娘打得着实悲凉。她没有金银币帛可以下注,有的只是她对三白的情感,和三白对她的情感。然而,一旦赌输,便是万劫不复的深渊。彼时她体会不到结局将带给她的痛苦,只一心认准了那条没有光明的路,铁了心地要走到底,哪怕钻进牛角尖里,再也返身不得。

    是她知道,三白纳妾,是必然结果?还是她身处男人三妻四妾的环境中,已习以为常?然而,如果她坦露一个女人对爱情的自私,以她和三白的情感和生活现状,三白大概不会主动另寻一个女子共同生活。在广东经商猎艳时,扬帮花船的老鸨曾让他买喜儿回家,他为了逃避纠缠,索性离开。他是有机会效仿徐秀峰的,但他根本不愿去做。他有芸娘,就够了。

    尽管他将猎艳与爱情分得很清,将肉体寻欢与家庭生活看作截然不同的部分,但对于芸,不论她有怎样的觉醒,这分明是一种辜负和侵犯。

    从广东归来,三白不再是离开芸之前那个纯洁的璧人。在同伴的引诱说服下,他成了花艇上的嫖客,初时半推半就,月光下看那喜儿,甚至要以酷似芸娘为借口,才与她“息烛而卧”;后来便渐渐变成风流狎客,与徐秀峰携妓归寓,被人堵在室内,带着两个妓女狼狈出逃。亏他日后还能将这过程津津乐道地写出来,实在是浪荡无形,斯文扫地。

    当徐秀峰向芸娘艳称新人之美时,聪颖如斯的芸,对丈夫在外的猎艳行踪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况且,依三白的文人性情,以及与芸娘亦妻亦友无话不谈的关系,沈复也极有可能对她提及过这一场艳遇。那一刻她会有何反应,沈复没有说,但她分明对徐秀峰带回的那个妓女很不以为然,并发誓般地要为沈复纳一个美而韵的女子为妾。

    我总觉得彼时她心底会有痛楚涌过。也许她一派纯真,所有的心意皆出于天性。我却为她悲凉。她执意如此,或许是想从此安了沈复那颗驿动的心,尽管沈复爱她,但他做不到像她那样,视她为从精神到肉体的唯一。当徐秀峰将外面的女人带回了家而三白没有,那么索性,要做就做到彻底,你不想纳妾,我替你纳。

    忽然想到《红楼梦》中,兴儿评价王熙凤将陪嫁丫头平儿给贾琏做妾时说的话:“这平儿是他自幼的丫头……他原为收了屋里,一则显他贤良名儿,二则又叫拴爷的心,好不外头走邪的。”

    一百个芸娘,也没有王熙凤的心眼儿。但若正正经经地为三白纳一房妾,“好不外头走邪”,一妻一妾,享齐人之福,这也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于是,她仍然与沈复情深意笃。只不过,她的世界里,多了一个憨园,她要把憨园变成情敌式的同盟。

    她有时就是这般的执拗和实心眼。但此时,生活其实已隐藏着变数。若还是以前的二人世界,还是月下盟誓、对月祈祷的纯真情怀,还是“非淑姊不娶”的一心一意,她又何苦多事?她心底一定有着某种觉察,她以为,这关系到三白的幸福,当然,三白的幸福也算是她的幸福。

    芸娘呈现给世人的形象,永远是那样的善解人意,纯情中又蕴含风情,是世间少有的知己红颜和知心爱人。尤其为三白纳妾这一件,便足见她的知己性情。然而,他们都忽视了为夫纳妾对芸娘复杂微妙的含义。没有人能够直面她的内心,只知为夫纳妾这件事本身的难能可贵,即便她内心曾飘过一缕转瞬即逝的心酸,却也只是愈加证明,她是一位贤淑至美的女子。

    是三白放大了芸娘的宽容?还是他没有细微体察芸娘的内心?女人心,海底针。但永远正确的真理是,没有谁,会拒绝幸福。我不大相信,将美而韵的憨园推向三白的怀抱,对芸娘来说,那会是真正的幸福。

    为夫纳妾的女人,伤不起。这伤肉眼无法看见,尽管在《浮生六记》中,它完美无痕,我却依然听得到,那未曾吐尽的幽幽叹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