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趣事_第一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第1/2页)

    代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阿弥陀佛心经)

    (成佛心路)

    慈悲为怀的观世音菩萨,

    在修行一条摆脱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悲欢离的通向永恒快乐的航路,深深领悟着普度众生,度几利他,通达融通得当的大智慧。

    自己都看到空明剔透的五脏六腑,一切都是空无自然的。

    她那给世人爱的奉献和和对万物的爱,

    帮助人们摆脱了苦难和厄运。

    犹如度过咆哮怒吼的大海,

    来到清净、极乐的彼岸,

    问那自省求悟的人哪!

    无数种类的生命,在阳光明媚,风平浪静的大海,被孕育了多彩的生命,经过繁衍,漂泊,变异、消亡,直到出现了人类,那在万物之上的智慧人生。

    她有感知和思想,享受着大自然的美的赐予。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一瞬间,生命的机缘在无知的世界,空荡荡的出现了。她在一代代繁衍生息,在怀揣着不同时代的梦想,在对地球的污染和对人类家园的环境保护的矛盾中,在人口的爆炸增长到城镇化后出生人口的下降无奈下,在市场中迸发出争夺利益的激情与豪放,贪婪与梦想,纯洁与高尚;在创造出了巨大了财富,可最终又回归到这片土地的挣扎过程里,人类的宿命是在有情的社会,在喧闹声中消亡了,人类的结局终究回到寂静永恒的无生命的世界里。

    那是宇宙法则的平衡,是还原于没有人类感知的空间世界。哪里,没有视野,没有生命和生命的思想,没有黑暗和光明差异。

    问那来到世上的修成大智慧的人那!

    那世人都为了自己的生存劳动和创造、产生各种智慧的认知。同时又执著、痴迷于财富和丰富多彩的人生。随之又伴随着失意、郁闷与惆怅。

    如何化解人生收获果实而带来的烦恼?

    难道世界本来就没有人类的意识和财富的痕迹,没有为人装进任何金银珠宝的空性的自然世界?

    财富是社会的,是回归大自然的,痴迷的人们没有能守住的。在红尘中留下快乐,一切都成为过去和泡影,只要心中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得与失的恐怖,人的生命价值和财富价值才不能失衡,梦想与现实才能充分融和,才能达到奉献社会和无求回报的境界。

    当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就能含笑九泉,成就善果,无上光荣。

    成佛之路的人们,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要修成正觉的大智慧,就要修奉献而无索取的大爱精神,这种精神实实在在的能除掉人世间一切烦恼和苦痛;有此精神,就有无穷的力量,就能战胜一切人间困苦。

    让我们齐声朗诵:

    加入奉献的行列,给社会无私的爱,

    养成一颗慈善的心,世界永远属于你!

    第一章:鱼落溪花

    一个人在能看懂小说之后,有时会问自己,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真的是每个人都有使命吗?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发觉探索、研究、发现、制造、发明,去做对人类社会有利的事情,似乎就是意义所在,但并不准确。

    为此许多仁人志士游览名山大川,看到了许多寺庙,都能感觉到这些寺庙文化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文化等等,如同徜徉在艺术宝库中。

    中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的灵隐寺,它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处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始建于公元326年,到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后来济公在此出家,由于他游戏人间的故事家喻户晓,灵隐寺因此名闻遐迩。不仅如此,灵隐寺的最前面是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是清代康熙的手笔。唐朝诗人白居易写有《冷泉亭记》描述了这里的清溪流水沿岸,山泉之间曲径通幽,小桥飞跨,寺之山门前的冷泉亭、壑雷亭、翠微亭诸景色。

    再往灵隐之西约一华里处的石笋峰下永福寺,座落于飞来峰呼猿洞对面的形胜山下,旧分上下两寺,与下天竺(旧称翻经院)等寺一样,同为慧理禅师开山创建。据载,东晋咸和元年(362年),西印度高僧慧理来杭卓锡筑庵,接连兴建了灵鹫,灵隐等十座道场,永福寺是其中之一,距今也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北宋时期,永福寺内方丈四壁还有赵阅道、苏东坡、秦少游等人的留题与竹画。

    从永福寺再往山上走就是韬光寺,这座寺庙更有来头,乾隆曾八上韬光寺,写下20首诗。诗中称赞韬光寺的深邃幽静:“平生志不厌山林,况此山林处最深。云林境已幽,韬光幽更极。“描写幽静中的鸟语泉鸣:“野禽送春声,可见不可识。犹嫌山寂历,间以泉淙石。”赞叹韬光寺的花草松石:“奇松诡石天然静,涧草山花自在芳。”

    他的诗还常用白居易和韬光禅师二人酬唱之韵,如“比丘林下剏开泉,结得茅庵自然眠”;“莫说毗尼守,弗游居士家。宁忘彼摩诘,曾见散天花。”

    可现在就在游人去韬光寺时,不难发现观音殿旁多了个御碑亭。它有什么来历吗?

    2008年9月,韬光寺整治,建筑工人们正在整理韬光寺小花园的地基,打算松松土,栽种些小灌木、四季花卉,工人老袁一锄头下去,碰到了一个硬东西,把土拨拉开来,一看,是块石碑,碑上虽然满布黄土,却有清晰的篆刻痕迹。

    其中正面御碑诗全文为:二十二年丁丑仲春再至韬光坐会莲池上用白乐天寄韬光禅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