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母情深_第二十六章 呕心沥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呕心沥血 (第2/2页)

亲跑前跑后,总想好上加好。有人劝:“对英差不多就行了,何必事无巨细太cao心,她没有把你当亲娘,对她再好,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母亲不计前嫌,她说:“俗话说,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她爹的面子吧。怎么说我比她大一辈儿,大人就是大忍,过去的不恭不敬随风刮跑了。”母亲给英置办上好的嫁妆,英每日高高兴兴不再找茬。英的嫁衣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绣着各样花鸟,母亲累得瘦了一圈。英结婚那天,送嫁妆的队伍浩浩荡荡,煞是风光。英婚后,逢年过节母亲总要派人送钱送物,以弥补男方家境不济。

    哥哥十五岁和闫家四姑娘结婚,闫氏十七岁。男女双方家长选定吉日举行结婚大典。哥哥的婚服是母亲精心裁剪缝制,送给新媳妇上轿的凤冠霞披更是母亲独特设计描绘刺绣。婚礼那天,新郎新娘的婚服吸引了宾朋,纷纷赞叹:“衣服华丽时尚,绣的花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请哪儿的能工巧匠做的?”“咦,是婆婆亲手做的,能工巧匠比不上,那上着心劲呢!”在人们的赞叹声中,婚礼热热闹闹举行了。

    母亲二十几岁就当上婆婆。她知道多一重身份,多一重责任,多几分矛盾。母亲深受封建礼教的伤害,深知做媳妇的难处,她决心要做一个开明、宽容、慈祥的婆婆。

    刚到婆家,嫂嫂面对年龄相差不多的五个小姑,相处中难免有磕碰。小姑们常到她房间玩耍,摆弄她的东西。陪嫁的物件,自然都是比较贵重的。有一次,四姐独自到嫂子屋里玩,她拿起嫂嫂放在梳妆台上的玉镯,左看看,右看看,再戴在手上比试比试,一个不小心掉在地上,碎了。四姐不知所措,害怕地哭起来,几个jiejie听见哭声,赶快跑去看,一会儿就吵起来。三个小姑一条战线,嫂子并没有说什么,感觉委屈,且寡不敌众,也抹起眼泪。母亲听到吵闹声,急忙走到嫂子房间,看到四个人怒目相视,母亲问明原因,赶忙把三个女儿劝走。拉着嫂子的手,亲切地劝慰:“别跟他们一般见识,她们总是比你小几岁,来个高姿态。”过了几天,母亲在首饰店买了一副漂亮的玉镯,悄悄送到嫂子房间,亲手给她戴上。母亲这样做,一来是安抚嫂子,二来不让小姑子们看见嫉妒。

    哥嫂结婚第二年,生了一个男孩,全家非常高兴,取名金锁,自然是金子一样珍贵。我父亲升级为爷爷,下班回家抱一抱孙子是他最大的乐事,一家人和和睦睦尽享天伦。

    五姐五岁的时候,母亲生了第二个孩子,一看又是女孩,取名满,意思是女孩子太多了太满了,这个女孩子就是我。

    自古婆媳关系难处理,几乎是家家难念的一本经。母亲理解:媳妇刚到婆婆家是外人,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群体,在一个屋檐下住着,天天柴米油盐相对着,一个锅里抡勺子,哪儿能没有一点儿磕碰?没有鸡毛蒜皮的矛盾呢?当婆婆的宽容宽容就过去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嫂子懂得:媳妇不是婆生的,自己没有像亲娘一样对待婆婆,对婆婆不要期望值太高,有个言差语错忍一忍就过去了。俗话说:两好合一好,烙子热了,烙得饼也好。母亲和嫂子出生在两个迥然不同的家庭,有些事情想法不同,观点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但是他们能够换位思考,互相理解,两人一样地通情达理。母亲处理家务矛盾入情入理,让人心服口服。她经常给女儿们讲“小姑贤”的故事。背过身又跟媳妇讲“嫂娘比母”的道理。

    母亲和嫂子关系十分融洽,受到亲戚朋友夸奖,街坊邻居羡慕,有人说:“谁家婆媳关系处不好,去李家取经,一学就灵。关键是婆媳双方都是高姿态。”

    嫂子长得个子不高,貌相一般,眼睛不大晶晶亮,她的眼睛会说话,眼神甚至比语言更能表达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她脑子聪明灵活,应变能力强,教养良好。她有亲娘,有姨娘,姊妹兄弟众多,家里矛盾多,是非多,变故多。她在纷争的环境中长大,懂事早,成熟早,善于化解矛盾处理矛盾。

    嫂子摸样长得极像他的父亲,大众化。办事也像他父亲,精明。她父亲人称闫老大,不仅他在家排行老大,更是他买卖做得大,他是华北一带有名的“粮王”。闫老板有四个女儿,四女儿就是他的翻版,令他十分喜爱。他不叫女儿名字,昵称四千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