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母情深_第五十章求知若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章求知若渴 (第1/2页)

    五十年代初,中国人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文盲。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文化,学文化首先是从识字开始,各阶层成立扫盲学校,办起扫盲班。扫盲对象首先是工农基层干部和积极分子,然后逐渐面向具备条件的广大工农群众。城镇街道居委会纷纷行动,组织青年夜校。人们白天做工务农,晚上上课。班上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母亲四十多岁,拿着户口本去报名,人家一看:“老太太,扫盲班地方小,优先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参加学习,你想学习以后再说吧。”第一次报名被拒。

    母亲从小就想读书、识字,可是家里穷,供弟弟一个人念书还发愁,她更别想上学的事儿啦。结婚后,丈夫有学问,有了老师,她又燃起学习求知的欲望,买了笔墨,买了课本,白天紧张地cao劳家务,以便挤出时间晚上学习。在屋里丈夫偷偷教她识字,不长时间之后,就被婆婆发现,母亲连累父亲,俩人同时遭到婆婆狠狠的训斥。她想认字、算账、学文化的愿望泡了汤。

    政府出资办班让工农群众学习文化,这也是母亲多年的夙愿。母亲想:现在上文化班嫌我年龄大,我年龄小的时候上不起学呀!古代穷孩子《凿壁偷光》,《映月读书》,《囊萤映雪》那是何等的艰苦?我站在教室外面听课不妨碍谁吧?她按点在教室外面站着听课,听了三四次之后,老师注意到窗外的中年妇女,问明情况老师很同情,让她到教室坐在最后一排。

    母亲在工厂上班,三班倒。有时候她上晚班和上学时间冲突,她只好去上班,回头一定想办法把功课补上。记得一次母亲在煤油灯下专心写字,一不留神,前额上的头发烧焦一片。母亲的习字本、造句本、作文本、算草本一应俱全,都是买白纸自己裁剪整齐,用白线装订的。她精心做了一个有三夹层的书包,把书、本、铅笔文具分别放在每层里。当她背着书包去上学的时候,总是精神十足。她在班上是最优秀的学生,也是年龄最大的学生。

    扫盲班的老师和工作人员有专职、兼职、群众三种人。专职国家拨款发工资,兼职本人有工作,群众政府给点补贴。母亲扫盲班的老师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是区里工作人员,兼职扫盲工作。他工作负责,对学员热情。他对母亲印象最深的是她站在教室外面听课的情景,母亲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让年轻的老师深深感动。有一次,晚饭后下起雷阵雨,电闪雷鸣,大雨瓢泼。上学的时间到了,我们劝她暴雨过后再去,她不听,头上顶着一块雨布,背着书包,打着手电筒向风雨中走去。老师站在教室里,看看空荡荡的教室,再看看窗外黑洞洞的天空,大雨如注,心想:“今晚不会有人来上学了。”老师收拾书本准备离开,这时候看见门外走进一个人来。

    母亲被大雨淋得浑身透湿,雨水顺着衣服滴答着,当她出现在老师面前的时候,老师深感意外。老学员紧紧抱着她的书包,几缕头发贴在脸上,上下嘴唇哆嗦着说:“老师,让你久等了。”她环顾一下教室,只有她一个学员,她说:“老师,回家吧,不值得为我一个人开课。”老师被老学员的精神感动,走上讲台,马上开讲。这堂课虽然只有一位学员,老师讲课依然一丝不苟,甚至很激动,他准点上课,按时下课。下课后老师把老学生送回家。

    扫盲班上一位王姓女学员,二十来岁,性格开朗活泼,好学好问。晚上下课后,女学员和老师顺路搭伴回家,年轻人嘛,说说笑笑,有时候小王问一些自己不懂不会的字句,老师耐心解答。一天晚上刚刚下课,学员们收拾书包离开座位,准备回家,突然闯进来一个满嘴酒气的人。他走到讲台前,指着老师的鼻子叫嚣:“我警告你,离我老婆远点儿,再听说你跟我老婆近乎,我卸你个零件!”学员们被突如其来的人弄懵了。母亲毫不畏惧,大声责问:“你别在这儿耍酒疯,诬陷人要负责任的!你睁眼看看,满屋子人都是老师的学生,不怕大家把你身上的零件卸光了?”大家怒目看着醉汉,醉汉被怒斥声吓醒了,酒意顿消,钻出人群灰溜溜跑了。

    老师茫然地问:“他是谁?”大家面面相觑,小王涨红着脸说:“他是个无赖,是我丈夫。他一喝醉酒,回家摔锅摔碗,到外面滋事生非。老师,实在对不起!我向你道歉。”学员们看得很清楚,老师规规矩矩文质彬彬,是个正派人。

    刚解放时候,人们有一些封建残余思想,男女青年在一起互相热情些,有人看见就传闲话捕风捉影。小王丈夫听了闲话,去找老师的茬儿。扫盲是政府号召,老师辛勤教学,是个热心的扫盲志愿者,主动不要政府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