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母情深_第五十五章三年灾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五章三年灾荒 (第1/2页)

    五八年突然刮起大办钢铁大跃进的台风,农民每户只留下一二分自留地,其余全部土地交归公社,队里敲钟农民扛着锄头到地头坐着聊天,再敲钟扛着锄头到公社食堂,敞开肚皮吃饭。农民编顺口溜“自留地阎王殿,公社地养老院。”俗话说:人哄地,地哄人,农民不好好侍弄庄稼,也就没有好收成。

    大跃进提出口号各行各业放卫星,有地方上报亩产小麦两千斤,有地方就敢报亩产五千斤,看谁吹得高。流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记得我们那条街,有一面墙上画着大宣传画,一个老汉坐在高入云端的棉花垛上,手里拿着烟袋,画幅的下边写着:撕片云彩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显然,创作人员太疏忽了,棉花垛上敢吸烟?人们把丰富的想象当成现实。上级号召大办钢铁,我们这地方秋天农民不去收割庄稼,去小高炉炼钢铁。有的学校学生不上课,去小高炉砸矿石、抬焦炭,小高炉遍地开花。农村壮劳力炼钢铁,地里的庄稼白糟蹋了。金黄的稻子没有人收获,白花花的棉花没有人采摘,庄稼人看着能不心痛吗?心痛也不能摘!听说有几个妇女不忍心棉花烂在地里,半夜去地里摘棉花,被公社的人看见了,没收棉花不说,还被批斗一番,说是割资本主义尾巴!

    大家都不发愁吃饭,反正有人民公社大食堂呢。我们这些中学生更富于想象,大家听着美好的宣传,做着美好的梦,那时候人们将住一样的小洋楼,穿一样时尚高档的衣服,吃着同样的美味佳肴,坐上火车一村人一起去外地看风景,啥也不要钱,没有贫富之分。人们是飞机上吹喇叭——响(想)得高,半夜里做梦都能笑出声来。

    记得我和几个同学去野外写生,大家灵感大发:手电光束捞鱼,稻子上开汽车……啥离奇就画啥,异想天开。

    人们敞开肚皮吃的日子仅仅一年,五九年冬天赵都市减少居民粮食定量,大食堂没有粮食关门了。大多数人吃不饱,忍饥挨饿。农村壮劳力大办钢铁,粮食烂在地里都没有人收割,两年颗粒不收哪有存粮?一些老年人、有病的更是卧床不起了。有的人家逃荒要饭,有的把孩子白白送人,让孩子有口饭吃逃条活命。

    六一年的春天,有一位多年不走动的远房亲戚来到我们家,坐下后,母亲给他倒一杯开水,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纸包,纸包用线缠着,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包,里面包着半斤左右的红糖,母亲小心地用小勺舀一勺,放到水杯里轻轻用小勺搅拌两下,热情地说:“喝吧,喝吧。”亲戚看着杯子里的红糖水,说:“这,这太奢侈,喝杯白水就行。”母亲说:“你难得来一次,用稀缺的东西招待招待。”

    那年头一般家里没有糖,营养极度缺乏患浮肿病的人,到医院经过医生诊断,给开个病号诊断书,凭诊断可以到副食店买半斤红糖。母亲是长期病号,每三个月医生给开一张诊断,买半斤糖。这糖她不舍得吃,来了客人冲一杯糖水招待。然后用纸一层一层包好,放回到柜子里。

    亲戚喝完一杯水,闷声不说话。母亲问候家里人可好?不问还可,一问,亲戚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他长叹一声说:“全家六口人,每顿饭从食堂领六个窝头,三盆青菜汤,窝头是增量法做成的:先把玉米面或者高粱面煮成糊,然后掺进干面,团成窝窝头放在笼屉上蒸,拳头大的窝窝头不足一两粮食,就是注水。老娘分得一个窝头不舍得吃,偷偷分给两个孙子,现在躺在炕上快不中了。”他几欲张口又把话咽下去。母亲见状已经明白几分,粮食!自己家人饿得前心贴着后心,怎能硬着心肠把粮食给别人?可是转念一想,一碗米能救人一条命啊!她心事重重,脚步沉重地走到屋角,掀开瓦缸盖子,她刮刮缸底,舀出来一斤多玉米面,倒在一方布上,兜起来递给亲戚,说:“你拿去马上回家,救人要紧。”

    居民粮食定量逐月减少,食油每月一两,蔬菜买不到。人们饿得吃树皮、树叶,吃观音土。常听说谁家弟兄俩为抢一个窝头打架。谁家两口子为争吃一碗粥反目。谁家把粮食锁在柜子里锁上加锁,每人拿一把钥匙,有一方不到场就打不开柜子,就取不出粮食。大家都没吃的,很多人混身浮肿。有的人饿得头昏眼花,说话的劲儿都没了。

    姥姥的一位邻居两口子为一碗饭离婚。男的姓刘,四十岁,女的三十多岁,俩人再婚没有子女。老刘挑着担子捏小面人,走街串巷,赶集赶会卖个小钱。灾荒年人都没有饭吃了,哪儿有面捏小人?不过他每天仍然很忙活,一大早就出门天黑才回来。人们纳闷,他干什么去啦?晚上听见他哗啦哗啦洗东西,听见灶台上锅里咕咚咕咚煮吃的。有一天邻居听见老刘两口子吵架:“你知道我跑多远到农村,野菜剜不到,农民种白菜?人家连白菜帮子都拣回家了!我用双手刨白菜根,刨到这些白菜疙瘩算幸运,你还说我窝囊,你去试试!”女人说:“猪都不吃的白菜疙瘩让我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