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魔之殇_第1954章 周海洋同学终于说话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954章 周海洋同学终于说话了 (第2/2页)

“的卢”“青骢”“鞍鞯”“秋狝”“皇祚”“聊诌”等词,实是生僻,应该不可能现场创作所为。如果周同学真是现场使用了这些词语,那他年轻后生实是人才,如山只能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别的无话可说。因此,我们宁愿相信周同学有此本事,也不愿怀疑他的本领。宁肯相信此为周同学现场所作。

    但有二点如山久久不能得解:一、唐诗并无前言和后记,而周诗却有。二、唐诗并无虚拟情景,而周诗却有。因此,周同学并不是模仿唐同学的诗文。其实周同学说他模仿和借鉴李白、杜甫、白居易、毛泽东皆可,何须说唐同学?因为只要是古诗,韵、格、律就是差不多的事。何须说模仿和借鉴呢?我们不能说只要是写成了古体诗就是模仿和借鉴。这可是不行的事。因此,周同学说模仿和借鉴实为假象,你可能是要回避实为抄袭、背诵、默写,甚至是作弊的事实。

    唐诗没有前言和后记,而周诗有。恰恰好,周诗的是抄袭、背诵和默写,甚至是作弊的马脚就露在他的前言和后记上。

    一、前言中说: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大家看看,一个现时代的考生,而且是一个在高考现场临场作文的考生,你能把黄花岗事迹的时间记得如此的清楚?更何况是“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是中国农历的日期?而“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却是阳历的日期,这两个日期是要查阅成年历进行推算而有的时间了。如果真是考生周同学记得,如山只能把他当神明了?

    二、前言中说: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大家再看看,此段也不可能为现场所写,因为你说你未去过黄花岗。你如果说你真去过,写出这一段,如山可以相信。但是周同学却说真没去过。没去过,不翻阅相关的资料,能记得如此的详细?强人也?而如山只能说:谎人也!

    三、后记中说:“后记:今日之生活,皆先辈流血而成,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今年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后记中立意为今年之秋,又说是2008年的春节,考生作文没一点现场感,是不可能的。如果如山是周同学,我宁愿改成考场的现场感,说:“料今日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烈日之中香透中华也!”而且如山也会将2008年春节的时间改掉,也改为有现场感,即设想作文时神游黄花岗,便百感而至写就此诗。也就看不到好多抄袭的痕迹了。可惜周同学考场上时间有限,料想你能将此诗默写出来也已经是天大的本事,已经就没有这么多的考量,并作出合情合理的修改和润色了。因此就露出了马脚,这在作文中叫做:撒谎没撒圆!哈哈。

    如山结合此诗的其他情况,确定此诗只能是预先写好并背诵了下来,然后刚好用于考试的临场发挥了。第一,周同学要承认是背诵、默写,情景是:他的长辈、老师、朋友等,于2008年春节雪灾期间真去过广州,滞在广州火车站,而且真去了黄花岗游览,以避免客流的高峰,并且回家后经过查找资料和现场的观感,用心地写就了此诗。周同学平时是一个喜欢古体诗的,甚至周同学也参与了写作,然后写就了这一首比较得体的好诗,周同学将其背诵了下来,一到考场,见到了考题,想起了此诗,便取题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将此前言、诗、后记全部默写了下来。

    如果周同学不承认是背诵加默写,那就是抄袭、作弊,而且运用了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不过尔尔。

    希望周同学以诚信为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以诚实为人生的基本信念,站出来说最诚信、最诚实的话!其实说出来好,对你有好处。背诵的作文并不是错,也同样是满分,如果真是如山哥说的这么回事,那你就错了,错在没有诚信,不很诚实,你的言行不合乎社会的基本准则。因为你的作品已经引起了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