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莽夫_第326章 贾宝玉的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6章 贾宝玉的诗 (第2/3页)

北平郡王没有拒绝,贾芸大喜。

    而贾家其余人,根本没有想这么多。

    看到北平郡王要求有人读这首诗的时候,场面差点陷入沉寂,贾赦一颗心就提了上来。有人主动站出来,与到时候北平郡王点名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意义。

    好在,贾芸站了出来。

    其他的贾家子弟,不仅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反而因为贾芸站出来,而松了一口气。

    “是,王爷。”

    按照辈分上来讲,吴发是贾芸的姑丈。

    按照身份上讲,吴发是王爵,贾芸只是一个平民。

    但是贾芸的态度上,完全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属下的身份上。

    吴发微微点头,贾芸如此态度,如此心态,要是有机会,绝对可以做大...因为这种心态,有一种钻营之心,有jianian臣的潜力。

    jianian臣...

    吴发眼珠子乱转,大晋也需要一个jianian臣,要是没有jianian臣,以后他一家独大,岂不是要被打压?甚至要被弄死?

    大晋需要一个jianian臣,而他需要一个对手。

    jianian臣误国,忠臣救国,吴发心里想着:“以后有机会,我要帮着大晋,出现一位jianian臣,必须要出现jianian臣。”

    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要是没有危机感,早晚会被这个时代玩死。

    现在大晋外有危机,内需要改革,皇帝对他还算是信任的。但是这种信任,会随着他军中威望越来越高,手中大权越来越多而被忌惮。

    人的心改变,往往就是一瞬间,皇帝要是猛然意识到,他北平郡王就是一个威胁的时候,就到了他被打压,甚至被阴谋算计死的对象。

    特别是吴发都没有了对手之后,皇帝更会忌惮吴发。

    手中有兵权,起步就是成了朝中唯一的权臣?

    贾芸,是好人啊。

    让咱老吴,找到了一条自保之道:“不过,帮着大晋,制造一个jianian臣,需要一个契机,而咱老吴,需要受一些委屈...”

    啧啧,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吃一些亏,能换来以后平安,不是不可以哇。

    吴发不断思索,怎样才能自然而然的,让自己塑造一个jianian臣?

    贾芸接过诗稿,就快速的看了一眼,自然不知道,就在这一瞬间,因为他的出现,北平郡王心态改变,而他...

    成功进入北平郡王之眼。

    看过诗稿,贾芸心里酝酿着情绪,贾芸读过族学,但是本身才学并不高。

    考过童生试,最终没有上榜。

    要说诗词鉴赏,贾芸还是有一定的功底的。

    这是一次表现,所以贾芸知道,他将要读出来的诗,无论是好还是不好,情感方面都是需要过关的。

    其次,能够在情感上读出来这首诗,对于贾宝玉来说,也是一种过关的帮助。

    如此一来,他不仅可以入得北平郡王一眼,就算是不能做到,让北平郡王高看一眼,也能得到贾家人的好感。

    这是一举双得。

    眼睛余光,看到贾宝玉的时候,贾芸看到贾宝玉立于案前,眉宇间充满自信。

    说实话,贾芸以前是羡慕贾宝玉的,现在也是羡慕贾宝玉的。

    以前羡慕贾宝玉,是因为贾宝玉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不,贾宝玉是衔着玉出生的,刚一出生,就被贾家当时的荣国公代善公赞许:此子,当为我贾家兴盛之人。

    自从出生,锦衣玉食,受到无尽的宠溺。

    而他刚出生,父亲就死了,母亲靠着针线活,赚一些勉强可以果腹的钱财。

    身份差距太大。

    现在羡慕贾宝玉,就是因为贾宝玉就算是疯癫之后,依旧还是锦衣玉食,还是受到宠爱。

    要是寻常人家,疯癫的人,早就被驱赶出家门,自生自灭了。

    “冬日绝句...”

    收敛心情,贾芸朗声读出贾宝玉的诗:“灰蒙天地间,不辨河与山。一朝红日起,雾散如开天。”

    “好!”

    贾政满脸欣喜,这一个好字直接脱口而出。

    这小子,这次没有杜撰,没有借鉴。

    因为这首诗,并没有熟悉的痕迹,很明显是这小子原创的。

    一开始,贾政还是有些担心的,毕竟...自己的这个儿子,最喜欢杜撰,而且喜欢借用名人字句。

    北平郡王,不知道文学素养如何,万一要是被发现之后,少不得宝玉一顿苦吃。

    现在,贾宝玉原创一首诗,贾政明显感觉到,这个九岁小儿,不被逼迫一把,难以给自己惊喜。今日,北平郡王这么一逼迫,这个小子,竟然表现出如此才华。

    看来,以前自己管束的还是太松,以后必须要严加管教,要是不服管教,就直接打!

    逼迫他一把,说不得,能够逼迫出来一个状元?

    贾政怦然心动,不把宝玉逼成状元不罢休!

    “不错。”

    贾赦曾经可是太子伴读,这么多年就算是不再读书,丢掉了很多东西,但是一首诗的好坏,他还是能够分辨得出来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