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武侠电影镜头的讨论 (第2/2页)
专业的摄影师来担任。我欢欣鼓舞地接过包阳阳递来的稿件,专心致志地审视着。 小胖倒退一步,怯懦地不说话。 我不把他放在心上,因为老王向来没大事! “好!” 我翻看几页,毫不吝啬对他的夸奖。 包阳阳腼腆地笑了,眼睛冒着光。“我觉得还是用快速切镜头比较好。这地方要是用跟镜头,显得太累赘了。”包阳阳伸出食指,点点他的稿件,“像穿梭在街道小巷,还有飞刀挥出,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虽然很绚丽,但前面镜头太紧凑,看起来很累!” 我赞同地点点头。 在穿越前流量大时代的情况下,许多影视作品的运镜多喜欢用长镜头,以彰显自己高端。其实,这种拍摄手法也大有弊端! 大家都知道,影视作品讲究个代入感——比方说描述“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这么个情节,只需三个镜头,李寻欢握刀、刀中靶心、以及众人惊呼的场景就足够了。 按正常顺序,李寻欢和某人起冲突,对方挑衅,他握刀自卫,轻一抬手,飞刀正中对方喉咙,旋即周围人闯进现场,看到死尸,齐齐惊呼。 又或者是这样的一个情节:众人在商讨事宜,忽然铎地一声,大家闻声望去,见飞刀扎在壁板上,再一细究,原来是小李飞刀!众人愤怒之时,纷纷回首,发现李寻欢满脸惊讶地站在不远处…… 这些表达方式其实都没坏处,皆是由以上三个环节构成,它们足够描绘出个具体的故事情节。 可是流量时代的大镜头,倾向这么个情节:虚晃的人眼;接下来手指一翻飞,一个特效长镜头跟随飞刀运行轨迹;最后人倒在地上,死不瞑目,然后周围人一窝蜂围上,个个面色惊恐,场面缭乱,喊叫高呼。
这两种拍摄的手法,差异在于各片段的主体。 前者三个片段的主体分别是李寻欢、刀、以及众人——但组合的效果,无论是李寻欢的神情,还是飞刀技巧的精湛,以及众人的反应,都是为衬托李寻欢的厉害! 而后者则把技巧凝聚运动轨迹和氛围渲染。 一个重心是人;另一个重心是技巧和氛围,对不对? 前者适合讲故事,后者更容易炫技能——但在我看来,一部电影的故事性、可读性和代入感,足够比镜头画面及技术要高超。 影视技术不单单是非要在一群打斗中加入扰乱观众眼球的炫彩特效;更多应该是像《阿甘正传》中漫天飘洒而下的羽毛。 “追踪戏时可以这么拍!”我指着分镜稿,与包阳阳讨论,“在这条路中设几个固定机位,镜头先是一路追踪下去,然后切过去……!” 我的手指在图纸上指指点点。包阳阳点点头。他是个摄影师,自然比老王那种外行人容易听懂多了。 我解释的手段采用的是李安的《卧虎藏龙》! 他当年在电影中夜间的追踪戏,用‘切’的方式代替跟镜头,效果很好。观众们被耍得晕头转向后,倍感角色轻功飘逸,武功高深。 这样的手法特别适合像古龙作品中讲究意境的了。 过不了多久,包阳阳面上露出钦佩之色,赞道:“我、我我真没想到还能这么拍!” 一语说完,真正惭愧的应当是我。 到底占了前世的便宜,前世香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武侠热,从梁羽生到金庸,再从金庸到古龙。 不仅武侠小说遍地开花,影视界武侠类别也大放光彩。 从王羽到李小龙。 狄龙到姜大卫。 还有后来的发哥刘德华梁朝伟等人,哪一个没演过武侠片? 武侠就是一个吃香的类型。 这些武侠片翻来覆去各种拍,技巧都已经讨论烂了,反而后来的“创新”大多是画蛇添足,水平反而不行。 而这个世界,曾经没有武侠,所以会对这些技巧深深震撼。包阳阳没有接触过这些,仅凭自身技术,能提出很多鲜明的看法,已经很让我满意了。 “……哪里哪里,我不过是锦上添花!你能想到这些,足够很优秀了!”我说。 包阳阳忙推卸,一副不好意思的模样。我们继续细细探讨。他是专业的摄像师,也有自己的想法。 “我只担心,观众能不能接受‘武侠题材’!”包阳阳皱眉。 “你太小瞧观众了!”我摇摇头。 “……” “而且,就算现在不接受,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说,“只要是好作品,早晚有一天能被人接受!” 包阳阳终于点点头,小胖则在旁边打了个哈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